单字|初
这个小栏目是我最近突发奇想的结果,针对某个单字,临摹五到十个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字帖,并对一些临摹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做出提醒,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颜真卿《多宝塔碑》
单字|初《多宝塔碑》是练习颜体的书法学习者的楷书入门字帖,颜体不管是从结构上还是笔画上都是比较厚实稳重的,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很抱歉,由于我用的是0.7中性笔,所以没有表现出这一点)。结构暂且不提,笔画的厚实稳重就要从用笔的力度来体现,所以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适度用力。在整体都需要略微用力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粗细变化。
第二点是左边除去点之后,和右边的高度是基本一致的(我写的右半部分底部长度就有欠缺)。
第三点是左右两部分的互动关系。左边的短撇和右边的撇都越过了中线,给人的感觉就是虽然有一定距离但结构不显松散。
最后一点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不一定准确,大家可以自己再观察一下——左边的横撇并不是直接顿笔然后向下,而是向上折再向下撇的。
2. 柳公权《迴元观钟楼铭》
单字|初柳体的风格相较于颜体来说,就稍为均匀瘦硬。在这个“初”字中,和第一个一样,第一个点是最重的一笔,并决定了整个字的整体位置。左边其余笔画比右边要略细一些。
从各笔画间的结构关系来看,左边横的头部和撇的尾部几乎在一条竖线,而折的部分比点略多一点,竖则对着点的中间偏左;右边整体要比左边短,同时也要注意横折钩的弯曲角度,撇的弧度则较小。
3.《兰亭序冯承素本》
单字|初《兰亭序》各个版本里面最常见的就是冯承素本。这个“初”我临了至少一百次才勉强把大致的点都照顾到,真的不愧是“天下第一行书”,细品之下有很多妙处。
行书不同于楷书,它要求“形断意连”,要想写得自然不刻意,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首笔点和横撇之间、左边的竖和撇点都有连笔的感觉,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一点。
其次,很容易看出来左边整体是向上挑的,显得灵动;右边又相对厚重,把整个字压下来,左右两边合起来就比较协调了。
左右高低的结构不多赘述,我想提到的最后一点是我在反复的临摹中才发现的——左边的横由于承接上一笔点的连笔趋势,很容易就会有向下弯的弧度,但其实它是直的,甚至是有向上的趋势的。如果按照两种方法都写一下,这点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向下折的地方没有明显的顿笔,撇也是先贴合横的角度走一段才分开的。
4. 李邕《法华寺碑》
单字|初这个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写法。需要注意的地方有:点是接近水平的;横有略微向下弯曲的弧度,折有点像《多宝塔碑》的写法;横、折、竖三者之间的角度和高度关系,以及收笔处的写法;右边横折钩的折没有明显的顿笔,是较圆滑的弯折;钩的处理也非常巧妙。
5. 唐寅《落花诗册》
单字|初这个“初”字给我的感觉就是潇洒又俏皮,不同于以上所有,横才是整个字里最粗的一笔;竖也不是竖,而像一个点,甚至旁边的点都要比它更长一点,而且这两笔的弧度是相互呼应的。
右边的横有明显的粗细变化,下笔稍轻,而后最重,靠近折的地方略微抬笔渐细,折后保持比较稳定的力度至钩;撇则是保持较粗直至即将收笔才逐渐抬起,最后出尖。
6. 赵孟頫《草书千字文》
单字|初这个字也是我写了很多遍的,草书比之行书又要更飘逸,也更难掌握一点。点的写法是一边圆润,另一边方;横撇的粗细变化自然流畅,起笔略重逐渐变细;两个看起来竖提的形状角度基本一致,第一个提起的时候不与竖贴合,有略微向外的弧度;钩要比我写的更向下一点,到与第一个竖提平齐的位置;我写的撇的弧度略大。与上面各字不同之处在于,折比点的位置要多出较多。
7.文征明《草书千字文》
单字|初这个字要比前面其他的更集中紧凑,起笔的点就直接写在了竖中线上,和下面所有笔画的距离略远;横略上倾斜同时有向上的弧度,和挺直的撇相得益彰;整个字的最低点是撇的停笔处,右半边明显小于左边;但右边横折钩的倾斜角度又让整个字显得十分和谐稳当。
感谢大家耐心地看到这里,在这次尝试里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以后会尽可能地改进。
我不是专业人士,说的只是我自己的浅薄之见,可能也并不完全正确,还请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