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记
电影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观影成了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小学的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几个小伙伴相约去看电影。还记得,一次上演的是恐怖片《画皮》。我们三四个女生一同坐在影院的前排。正看得入神时,其中一个年岁大的女孩儿提醒我们道:“快蒙上眼睛,这就是那个吓死小孩的画面!”我们几个赶紧用手捂住眼睛,心里有点害怕,呼吸也屏住了。一会儿,那个女孩说:“过去了,放下来吧!”我们才又放下手,重又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那时,为了看上一场喜欢的电影,我们不惜和查票的工作人员玩躲猫猫的游戏,。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乐趣无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很多人家连日子都过得很拮据,更没有多余的钱买影票。恰好班里有一位要好的女孩,她的爸爸在影院做经理。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很轻易地就蹭进了影院。但是,看的过程并不安生。查票的中年男子会不时地用手电照我们,看我们的票。我们拿不出票,没办法,只好起身,从前排挪到后排,又坐下来,仍旧舍不得离开。到最后,大家都不太记得电影究竟演了什么内容,只顾着东躲西藏了,然而我们却觉得这样东躲西藏的活动十分有趣。
那时,全家人一起看电影的时候也是有的。影片也以战争和特务类题材居多。我们刚在椅子上坐定,我和哥哥就迫不及待地问母亲:“打不打?”母亲说:“打。”我俩接着又问:“打得厉害吗?”母亲一本正经地说:“厉害。”电影开场了,主要角色也一一登场,哥哥还会指着某个人物问:“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没等母亲搭话,邻座的人不耐烦了,没好气地说:“这孩子话怎么这么多?”哥哥也只好不再作声,耐着性子看下去。所看的影片有《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孤胆英雄》等。几乎每一部都让观众十分满足,大家走出影院时还不时地议论着,气氛非常好。
影院 有时也会有非主流的电影上映。记得一次上演《三笑》,它反映的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我只记得秋香先后笑了三次,很魅惑人的那种,在当时来讲,这就算是尺度大了。后来这部电影也顺理成章地被禁演了。大约是它的主题不能紧跟时代主流吧。
后来我渐渐长大,一家人也还会集体去观影。最隆重的一次是看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片
《少林寺》。那次我们坐在二楼,一起来看影片的人很多,连台阶的地上也挤满了人。整个影院特别热,观众的情绪更热烈。李连杰帅气十足,功夫了得,一下子就征服了现场的观众,大家看得热血沸腾的,都十分满足。这对于当年来讲,就是一次规格很高的文化盛宴了。
那时的我也追星,最喜欢的女星是刘晓庆。无论是清纯,还是活泼,抑或者野性,她都能演绎得无比自如。印象最深的是《小花》里她满脸是雨水的画面。其中的主题曲《绒花》,前段时间又火了一把。我怎么听都觉得代入感很强,让人记起那个纯真的自己和火热的年代。
如果有人问我,你的大学是什么体验。我会用一部电影名来回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那时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喜欢上了王朔的小说。特别是他笔下的人物,十分有个性,痞子气的外表之下有着率真的性格。自己也一口气读了王朔的许多本小说,不过到现在大约也只记得一些书名了。如《顽主》、《动物凶猛》等。
大学真的是给我们打开了一座文学的宝库。老师们偶尔也会组织学生观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其中一部就是《红与黑》,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尽管我也知道于连是个十足的野心家,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但还是很喜欢他帅帅的形象,和那雄心勃勃的样子,甚至于他把《圣经》倒背如流的细节。
印象深刻的还有看获奥斯卡奖的美国电影《乱世佳人》。它是由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改编成的。我特别喜欢女主人公郝思嘉那敢爱敢恨的性格。尤其记得她撕掉绿色窗帘做成晚礼服的画面,让人不由得喜欢她如此鲜明的个性,喜欢那种痛痛快快做自己的尽兴。
在一次次的观影中,我的视野不断地开阔,鉴赏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人生的感悟也渐渐丰富了,自己也慢慢地走向成熟。
成年以后也看了不少电影,但是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滚蛋吧,肿瘤君!》是其中的一部。这部电影让人全程哭得稀里哗啦的。那一次之后,对于生死,我有了一种不一样的认识。似乎一刹那间释然了,也许是更超脱了。总之,我开始学着放下一些东西,不再怨恨、不再计较。甚至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畏惧死亡,觉得生命的长短个人是无法把握的,只要我们把每一天过好,活在当下就好。这部电影带给人心灵的触动是很深很深的,是一种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难以抹掉,也不愿抹掉!
观影记《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电影。看完之后,我突然开始同情杨贵妃了,原来她也有许多无奈。我不再像之前那样,认为她就是个“红颜祸水”,甚至憎恨她魅惑了唐玄宗,使得“从此君王不早朝”。看来,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能满足于教科书上的一些零星介绍,要全面认识一个人,还是要多听多看,认真研究。
许许多多的影片,许许多多个瞬间,回不去的从前,抹不掉的记忆。
电影给了我们许多精神享受,有电影陪伴的日子,真好!
观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