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新姑儿”
《江山如此多娇》:火了扶贫剧,燃了牧笛村,也勾起我许多儿时的记忆,如“哭新姑儿”。
《江山如此多娇》主要取景于湘西永定区四都坪乡牧笛溪村。
美丽的牧笛村里,还有65栋老木房和吊脚楼保存完好。村寨有九子鞭、打溜子、山歌对唱、扬叉舞、层篓舞、摆手舞、牛铃舞、迎宾栏门、太平歌、哭嫁、求雨、傩戏、渔鼓、三棒鼓、花灯等民族娱乐和农耕文化活动。
剧中,青翠的山,弯延的路,清澈的小溪,层叠的稻田,古朴的吊脚楼⋯⋯所有的场景真实而纯净,必然会勾起人在他乡的湘西人无尽的思念,必然会吸引他乡人对大美湘西的无限向往。
电视剧的镜头,也勾起我许许多多行将消失的儿时记忆。
小时候见过新娘子哭嫁,听过渔鼓、三棒鼓、唱山歌。在外婆家住过吊脚楼,见到穿着青布长衫、缠着青布头巾、随时拄着长长水烟管的二外公就无故害怕⋯⋯
我们土话称姑娘为“姑儿”,称新娘子为“新姑儿”,哭嫁就叫“哭新姑儿”。
小姑、我姐哭嫁,还依稀记得。
“是我的呃 娘呃⋯⋯”半夜里新姑儿突然高声开腔哭妈妈,那是扯心伤肝的痛哭,一家人无不落泪。然后是“是我的呃 爸爸呃”“是我的呃 伯伯呃”⋯⋯哭爸爸、哭伯叔、兄弟姐妹们,一辈一辈,从大到小。
一般“新姑儿”在出嫁的正日子前两天开腔。开腔后第二天天不亮,新姑儿要好的姐妹们就纷纷前来,围坐在新姑儿床上陪哭。
家里客人谁来了就哭谁,按亲疏远近、感情深浅,新娘子或真哭,或假哭;或由新娘子亲自哭,或由一个女伴陪哭。来的客人被哭到要塞“新姑儿钱”。
一般女客人亲身到床前或陪哭几声或劝说莫哭;而男客人不进新姑儿房,由人代替把“新姑儿钱”塞给新姑儿。
哭嫁好像还有规定的程序,其中重头戏是一个晚上“哭十姊妹”,出嫁前一天的晚上“哭十月怀胎”。这些内容很长,是平时在下雨天村里的姑儿们聚在一起,由“会哭”的几个婶娘们带头教的,姑儿们边纳鞋底边学,是又羞,又哭,又好笑。
应该是到了八十年代末,我姐出嫁之后,村里的姑儿出嫁就不兴哭了。但有些习俗还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新姑儿出娘家门不能穿鞋自己走,由本族长兄背着反向跨出堂屋门坎,出门再穿上鞋。
这是最令人伤心的场面了。新姑儿哭着说舍不得娘家,娘哭着交待:姑儿生成是人家屋里的人,过了门要孝敬老人要勤快要怎样怎样⋯⋯无论本族长兄亲疏远近,背新姑儿的长兄都会失声痛哭不已……
不过这些习俗,应该已经消失很久了。估计在老家,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哭“新姑儿”、还记得“哭十姊妹”“哭十月怀胎”的词儿了。
很久以前曾想过:回去把当时最会哭“新姑儿”的苏嬷嬷刘婶娘姚姐姐请到一起,请她们哭一回“新姑儿”录制下来,至今也没能实现。上次回家,听说苏嬷嬷突患重病瘫患在床,心里很是难过。
《江山如此多娇》,且不说其剧情有多精彩,剧中没能像《装台》《山海情》一样说说弯弯转转的湘西方言,没有展现一下酸菜、和渣、缽缽菜、葛根粉粑粑等土家饮食,缺少一点土家风味感觉是一种遗憾,但它确实不失为一部真实纯朴、动人动情的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