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教师的积极语言

2022-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咨询师刘伟

实际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如自习手作业时,有的老师会说:

“今天,第三组作业又没有交齐,在这里我就不点名批评啦。但个别同学要注意,不要因为你而影响全组的作业率。另外,在这里,我要提醒组长,你有责任提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全组没有收齐作业,你有责任,希望你以后起到组长的作用。”

这段话有几点好,如没有点名批评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足,提醒组长的责任。在过去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这位老师确实是一位不错的老师。现在,我们重新分析一下,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这段话中,“第三组作业没收齐,”“个别同学影响了全组的作业率。”组长没能在规定时间内收齐作业。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方向吗?答案显然不是,是老师要强化的行为吗?当然不是。

  不是教师要看到的,更不是教师所强化的行为,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这些行为不正确,应该被制止。教师说出来的目的是希望制止这些行为的发生。那么教师希望所看到的是什么?当然是:每个组的作业都收齐了,没有人影响作业收齐率,组长非常胜任工作。

把这段话的目的搞清楚了,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想要促进或引导学生“每个组作业交齐啦,没人影响作业收齐率,组长非常胜任工作”这些正向行为的发生,教师的语言模式就不要去强化哪些不希望发生的行为。最好这样说:

“作业上交情况较好,个别学生如果在做作业时有困难,或者家里临时有事情、有问题而未完成,可以请教老师给予讲解或找组长帮忙解决。希望明天的作业各组不但能够在规定时间上交,而且组长最好先检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作业情况。”

这里只有第一句略有点表扬的意思,其他的话并未表扬,都是客观地说,希望学生如何做,是想着未来予以引导。强化的内容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方向。

斯纳金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认为,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肯定学生上交作业的行为),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越多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作业,组长能够收齐,甚至帮助检查);任何能提高作业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在这个情境中,就是教师的积极语言。

要改变行为,只要奖励你所需要改变的行为,当预期的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这样一来,所希望的这种行为再发现的概率就上升了。

班杜拉认为,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行为模式就可能发生,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小学阶段,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发生行为反应的重要外部环境条件,教师的语言不论是奖励式的刺激,还是惩罚式的刺激,都会刺激学生行为的发生,但是行为却会朝着不同方向发生反应。这是因为,奖励式对愉悦情景相联系,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促进积极行为的情况。惩罚则反之。

 这就是说用积极语言塑造学生。塑造是指:通过持续渐进的积极正向强化,使学生的行为逐渐变成所期望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这样看来,并不是表扬就好,而是让每句话说得有意义,对学生有用,让学生感到被认同更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