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244――诚其意
阳明心学244――诚其意
(2020年12月4日星期五10:28)
今天听读《传习录》四十篇,文章虽然不长,博仁导师讲得也不长,也许是讲《传习录》最短的一次吧,不到6分钟,但是我听了好几遍,仍然感觉没有掌握其要领。
《大学》“格致”与“诚意”孰先孰后,本来无可厚非,也没有必要陷入到文字当中去。真陷入到文字当中,就书生意气了,就会背离学习阳明心学的初衷。就感觉不是行,而固执于文字不能自拔,是不对的。但是,对于文意的深入理解,也是“行”的过程,在面上看起来是追求“知”,其实在脑中也是一个“行”的过程。没有这个“行”就很难做到很好地“知”。做不到精准地“知”,又怎能更好地“行”呢?
阳明先生一直认为旧本中,把“诚意”为先是对的。他老人家也一直坚持认为,“诚意”才是《大学》的核心。人只有讲诚意,才会让人相信,才是做人的根本,才能真正的明明德。明明德的功夫是诚意,诚意的功夫才是格物致知。只有诚意为本,格物才有归宿。
除了圣人之外,我们毕竟是凡人。凡人都是有私心的,只要有私心就会在心上蒙尘。戴眼镜的人都知道,心上一蒙尘,就好比镜片上起了一层水雾一样,是看不清、看不准外面的事物的。看不清外面的事物,不是眼睛的问题,而是镜片蒙雾的问题。
心上蒙尘也一样,是看不清事情真相的。看到的所谓真相,也是在蒙尘的情况下看到的,并不是事情真正的真相。要想看到事情的真相,就要去尘,恢复心之本体。要去尘,就要格物。当把心上的物格去以后,就恢复了无善无恶心之本体了。
当恢复了心之本体以后, 就能看清外在事物的真相。所谓的真相,也就是外在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所反映的是好是坏就是意了,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有善有恶意之动”吧?蒙尘的意,肯定有恶的成份;恢复心之本体的意,看到的是善。当看清外在真相以后,也就是达到了知善知恶是良知的境界了。
从良知之心出发,就能看清事物真相,坚持诚其意,也就能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评判事情了。只要坚持在良知基础上诚其意,就是为善去恶了,也就做到了格物。格物目的也就是为了诚其意。当诚其意以后,才会恢复心之本体,达到明明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