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除了在乎成绩,还在乎未来吗?

2017-10-16  本文已影响42人  简书_威
又一年期中季,你准备好了没?

又一年十月末,又一年期中考试季,如果你恰巧刚上小学一年级,那你才刚刚踏上考试人生旅途的第一站。

从小学至大学毕业,乃至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大大小小的考试不下百余次。人生要经历这么多次考试,每次考试,我们总会谈论成绩、排名、谁谁考得怎么样等种种话题,你可曾想过为什么要考试呢?

龙应台曾写给儿子安德烈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1]

今天,星妹特此盘点了目前存在的考试观念与认识,欢迎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观念一:为成绩论

工作多年的人,再也不会在面试或者初次见面时询问对方的高考成绩。当初像命根一样的分数,逐渐被我们忽视与遗忘。我们渐渐发现,原来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与认可是方方面面的。在抛开拼爹、拼钱、拼权力的不公平竞争条件下,真正获得企业认可,赢得他人尊重,事业上取得一番成就的人,普遍依靠的是视野、经历、机遇和真才实学。

成绩体现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但不代表这个人的所有能力,更不等同于这个人未来的发展。

家长们限于对孩子日常学习效率的有限观察,而不得不将孩子的学习情况仅依托于成绩这个可衡量的标准,一方面成绩是片面的,另一方面结果也是不负责任的。

近年来,留学生在欧美教育体制中呈现高分低能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除了成绩外,其实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客观地体现个人的学习情况,即综合能力。正如,在面试过程中,我们会建议面试者使用STAR法则去描述个人经历。

STAR法则
S:Situation(情景)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项目背景是什么?
T:Task(任务)
你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A:Action(行动)
接到任务后你是怎么做的?
R:Result(结果)
最后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具体有哪些数据?[2]

按照相关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自然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示范教育,而且要融于日常,养成一种习惯。很多人毕业后不再主动学习,或仅限于职业应试,都是因缺乏良性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这里的作则不是约束与规定,而是参与和分享,只有家长本身享受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由学至研,是一种由受教到求真的质变。前者被动,后者主动。主动学习的动机无非是兴趣或功利,通过学习满足求知者某些层面的渴望。人类通过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及创新,由山洞走向高楼大厦,可见学习的伟大之处,在于改善命运。

观念二:为排名论

同样一瓶矿泉水,在超市和酒店的差价可能很大;落难者的现金在孤岛上也会分文不值。一种事物的价值因环境不同而千差万别,一个人的能力也不会因排名的高低而一成不变。

但同时,我们说,争强好胜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他激励每一个参与者,奋发向前,永不言弃,我们树立目标并矢志不渝的奋斗,为的是挑战自己,挑战未知。每一个标准的参与者,都可以是标准的制定者,从不同角度为制定更完善、更合理的标准而献计献策。

现象一:考后即忘

应试学习的负面影响之一,便是考后即忘,我们可能从未觉得学的东西和自己有多大关系,学而不用则易荒废。游戏的秘籍,商家的返利你可能记得很清楚,但一首古诗或几条公式偏偏入不了心,兴趣使然。

真正可以提起兴趣的办法是通过好奇未知、主动探寻、设定目标、解决问题等手段去获得成就及奖励而实现的。这一系列行为的初衷是满足大脑对信息的渴望,我们的大脑闲不住,它已进化得善于进行思考、想象并乐于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像我们能沉浸在无脑式手机小游戏中几个小时而无法自拔。

人类的大脑是趋于懒惰的,也正因如此,很多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人类从繁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进行更高端的生产生活。如果不是出于某种目的,而仅单纯机械地学习,那无论是从效率还是效果来讲,都将不尽如人意。

现象二:别人家的孩子…

每当家长提及“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我更多听到的是家长教育方法缺失的无力感。因材施教这杆大旗人人都挂嘴边,却永远说不清自己的孩子是哪块料,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业余文化太过单调或功利了。

“别人的孩子在学……,则我们的孩子也得学,否则……”,在判断与挖掘孩子个性面前,我们其实可选择的方向不多。与其说学校是教育工厂,填鸭式教学,不如说我们的社会用人需求太过单一,包容度太差,迫使含辛茹苦的家长们容不得孩子的未来有半点闪失,只能强调孩子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他自己。

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能大声地说将来自己想要成为飞行员、科学家、艺术家、歌唱家等等……然而,越长大越发现愿意从事的工作却越来越少,那些工作都在,只是觉得再也不适合自己了……

认知一:从现在起,一切还来得及!

无论过去考得好与坏,事实已成过往,将来还有更具挑战的目标,关键在于你要保持一种自我认同的信念,即,有再大的问题与困难,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办法解决。

如果说个别考试你还可以错过或逃避的话,那人生这场大考,几乎是天天都在做选择题,只能鼓足勇气直接面对。

很多人抱怨没有时间健身、没有时间陪爸妈,很可能因为在你人生的选择题中,时间的安排都是被动的,责任的归属也是无尽的,我们容不得有差错、落后与盲目,并未明辨并掌控事情的重要程度,长此以往进入失控的循环。越是忙,越是没时间,想抓的东西太多,放弃的又太快。

认知二:如何看待学历与收入的关系?

学习是帮助个人开阔视野、建立认知及提升社会阶层的一种直接手段,高学历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收入空间和更广阔的职业选择,有助于向更高的阶层迈进,不过也并非绝对。很多人把学习当成了投资,而每当遇学费渐增而就业渐难的情形,便会滋生“读书无用论”,这种想法本身是在逃避学习,且缺乏对自身的清晰认知。

学历不产生收入,但有助于提升收入,不要觉得卖个早点不需要头脑,只要肯吃苦就能赚钱。从店铺的位置选择、经营时间、经营成本、食物口感、营养价值和运营策略等种种方面权衡,就能明显区分两家早点店的区别及发展趋势。这些虽然不是课堂教授的,却都离不开经验的学习及总结。别总盯着某某大妈卖早点月入过万眼红,倘若真的让你和大妈竞争,你还未必赢得了人家。

写在最后

贫富差距是一个长期且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方方面面,现今没有任何一种社会体制能够彻底将其根除,它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也是自然人类基因本性的体现。

它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认知的基本出发点。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提升社会阶层渠道受限、申诉无门的情况下,平民百姓仅能依靠一己之力,尽可能地争取最大的利益,这其中包括了孩子的教育资源等。

父母担心的更多的不是孩子的现在,而是家庭的未来,孩子无形中沦为了家长理想的寄托与延续。很多家庭矛盾也正因此而难免发生。

我们期望社会各界给孩子、给人类的未来以更多的引导、包容和鼓励,让每个生命个体呈现其存在的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患精神癌症的年轻人,又穷又迷茫,又丧又懒散》
[2]《作为产品设计师,你的简历体验也太差了吧》

图片来自:
Unsplash - Lacie Slezak

本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淘知学堂官方言论。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273609001@qq.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