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悲惨世界》的感受
雨果于1828年开始构思《悲惨世界》,直到1861年才完稿出版,历时整整33年。30多年的时光,人事变迁。
在此期间,法国经历了多次革命,人民生活在枪林弹雨中,世道艰难,民不聊生。
雨果本人也因政治斗争,被拿破仑三世放逐国外,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流亡生涯。
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独特的经历,让雨果对世间不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全方位的目光和思考,写就了一个真实的“悲惨世界”。但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人生困苦历尽,还未泯灭希望;哪怕长夜漆黑,也将升起太阳。生活再悲惨,都不该成为自我沉沦的理由,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冉·阿让诞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刚出生不久,母亲患上产褥热撒手人寰,还没等他长大,父亲伐木时从树上掉下来摔死。
一贫如洗的破木屋里,只剩下他和姐姐,相依为命。这是冉·阿让第一次尝到生活的无助。
可他不知道的是,未来十几年里,每一天都比现在更加绝望。
出嫁后的姐姐,不幸死了丈夫,独自拉扯七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只有一岁。
心疼姐姐的冉·阿让,一边帮忙照顾七个孩子,一边在艰苦而报酬微薄的劳作中消磨青春。
他总是尽其所能,让家人填饱肚子。可命运并不眷顾这个悲惨家庭,他们总是被贫困包裹,而且越包越紧。
有一年冬天,实在难熬。外面没活干,家里断了粮。看着孩子因为饥饿哭得撕心裂肺,冉·阿让头也不回地跑出家门,一拳砸碎了橱窗,伸手拿了一块面包。
这块面包,令他饱受整整十九年的牢狱之苦。十九年黯淡无光的岁月,早已将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熬成了一位年逾半百、暮气沉沉的中年人。
十九年的牢狱生活终于结束,可等待冉·阿让的并不是命运的宽容。
出狱时,他带着做苦役换来的一百零九法郎十五苏,却一分也花不出去。
累了想找个客栈落脚,却被人赶走,饿了想买块面包充饥,却被辱骂:
“滚开,你这条狗!”
他身上有一些现钱,可是就算给钱,别人也不给他住的地方,也不卖给他吃的。他请求人家给他一碗水喝,可是别人说要给他一枪。
逼不得已,他进了一个窝棚,进去了才发现那是一个狗窝,他被狗咬跑了。他恨恨地说:我连一条狗都不如。
冉阿让敲开了无数扇门,可是当他们看见冉阿让的时候,都是鄙夷和拒绝。他苦役犯的身份,让人唯恐避之不及。
终于,他有点破罐子破摔,躺在印刷厂门口睡觉,一个老太太问他在干什么,他粗暴无礼地回答:老太婆,我在睡觉,这个世界对他不温柔,所以他也对之粗暴。
有些人对别人残忍,是因为自己被残忍对待,对别人温柔,也是因为知道被温柔以待的感觉。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老太太和其他人不一样,她给冉阿让出了主意,让他去试试敲神父家的门。
冉阿让心里已经绝望了,但他决定再试一次,“再敲开一扇门,最后一次,碰一碰运气!”
莫里哀主教开了门,把冉阿让请回了家,他没有因为苦役犯的身份嫌弃冉阿让,他和冉阿让亲切交谈,让他坐在炉火旁暖暖身子,为他准备热汤和刚出炉的面包,拿出招待贵宾才会饮的好酒,并对这个不幸的人充满了同情和关爱,亲切地安排床铺给他安睡。
米里埃主教,一个在无尽的黑暗中为冉·阿让点亮灯火的人。
主教亲切地唤冉·阿让“我的兄弟”。
可突如其来的善意,并未化解苦难生活在他身上烙下的“恶意”,趁着夜色,他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器具。
长期生活在黑暗里的人,是不容易睁眼看世间的光明的。
人赃并获之际,冉·阿让站在宪兵面前,浑身颤抖。若再被定罪,他将永世不得翻身。
冉阿让以为,主教一定会把他送进大牢,可米里埃主教又一次善意地“庇护”了他,慈祥的莫里哀却矢口否认,提醒冉阿让:“您为什么不说,这是我送给您的呢?”还把一对银烛台也加以赠送。
冉·阿让被他的一席话震撼不已:我的兄弟,我要将您的灵魂从阴暗而堕落的世界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
原本灰暗的天空突然裂开了一条缝,露出一缕耀眼的金色。
村上春树说:
“你要记住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他们为你的生活照进了温暖,也照进了光。”
犹太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有这么一句话: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最恶劣的情形下。”
身陷逆境,或许可以改变的太少太少,但我们总能做些什么,好让生活比昨天更好一些。
主教再一次拯救了他,这一次拯救的不止是他的身体,还有他的灵魂。
法律和规矩可以约束一个人的行为,爱却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
爱是伟大的,更是崇高的,但是最崇高的爱,不是你对我好,所以我才爱你,而是我爱你,所以我对你好,这样的崇高,也许很难理解。
但最崇高的事物,往往也是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事物。冉阿让得救了,连他的灵魂一起得救。
捧着主教赠与的昂贵银器,重获新生后,他凭借在狱中学习和劳作的积累,开了一家黑玻璃工厂,并凭借巧妙构思和技术革新,将工厂做大,获得大量财富以后,他不遗余力地救济孤寡、造福社会。
他的善行帮助了很多人,因为深受当地人爱戴,被推举为市长。他关心市民疾苦,牵挂底层民众,就像一道光,温暖地照进贫苦人的生活。
他感激那个从未在艰难岁月心灰意冷的自己,而是沉下心来识字,读书,学算数,受教育。冉阿让开办的工厂里,有一位叫芳汀的女工,被富家公子引诱怀了孕,生下一个私生女。
男人始乱终弃,留下苦命的芳汀辛苦打工,一边养活自己,一边托人秘密照顾着年幼的孩子。
寄养人不断索要大额抚养费,为了让孩子得到起码的照顾,芳汀拼命工作,仍旧入不敷出。
为了10法郎,她不惜卖掉自己一头秀发;为了40法郎,她打落嘴里两颗漂亮的门牙售卖。甚至后来为了钱,芳汀不惜卖身。
成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救了可怜的女工,芳汀,并在临死前,将女儿托付给了这个男人。
芳汀的女儿柯赛特被寄养在一个贪婪、狠毒的旅店老板家里。幼小的女孩被残忍地压迫着,饥寒交迫的同时还要做很多重活、粗活,动辄遭到毒打。
冉阿让带出了柯塞特,并把他带在身边,让她上学,快乐成长。
与珂赛特相依为命的岁月,带给冉·阿让的,是无限温情和融融暖意。
雨果说:“他保护她,她使他坚强。他是这孩子的支柱,孩子又是他的动力。”
这时,曾经逮捕他的狱警沙威被调到这个城市当督查,并再次遇见更名为马德兰的冉·阿让。
他觉得两人长相相似,但他不相信当年的苦役犯能蜕变成如今的市长。
直到一次暴雨天,冉·阿让为了救压在车轮底下的老车夫,只身抗起了车子。
那一瞬间的力量,让沙威想起了曾经那位结实的苦役犯冉·阿让。
于是,沙威经常暗中盯着冉·阿让,他想证实自己的猜想。
如果是,他一定会再次犯错,人是不会改变的。
冉·阿让一眼就认出了沙威,但他没有向沙威解释当初自己盗窃的身不由己,也没有争辩如今的他已洗心革面。
黑格尔说:
“世界上真正的悲剧,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冲突,而是两种正确之间的冲突。”
一个17岁的男孩,为了救活自己的外甥,偷了一块面包,并为此坐了19年的牢。
狱警认为他永远不会洗心革面,在他假释出狱后,又追捕了他十几年。
一个是尽忠职守的警察,一个是改过自新的苦役犯,他们在两种正确的冲突中,你追我逃了小半辈子,一意孤行的人生,前方的路只会越走越窄,改变自己的固执和偏见,才是面对世界最好的状态。
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救下沙威,并把他释放了。
沙威的固有认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一直觉得自己代表着正义,他无法接受自己被人格有瑕疵的苦役犯拯救。沙威崩溃了,选择了跳桥自杀。沙威是一名好警察,一生都尽忠职守,他的悲剧在于他太认死理,不能接受人和事的不断变化。
哲学家叔本华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徘徊在自己的自以为是里,只会让自己深陷囚笼。
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用老思想看待新问题,人生只会原地踏步。
人要能承纳万物,才是个人物。当我们放下成见时,遇事就能提出更好的建议,为人就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吕夷简和范仲淹就是如此。
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入侵,朝廷屡次不胜。宰相吕夷简向仁宗推荐范仲淹,他说:“范仲淹乃贤能之人,朝廷启用他,一定可以战而胜之”
仁宗很吃惊,吕夷简与范仲淹向来政见不合,曾多次互怼,吕夷简竟能放下成见,不拘一格推荐人才,于是对范仲淹更高看一眼。
范仲淹回到朝堂后被宋仁宗重用,任图龙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在不久后就顺利完成了任务。范仲淹回到京城,深有感触地对吕夷简说:
“以前因为一些事没按你的意思办,我还认为得罪了你,你可能对我印象不好,不料国家需用人之际,你如此看重和举荐我。我不能因为过去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就这样,两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维护了北宋的边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可见,把成见归零,不仅有利于行事,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
有人曾说:“生活中,真正可怕的,是那种深入习俗、盘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我们时常会生出成见,以老眼光看人,误解别人的善意;凭旧经验办事,反倒走了弯路。让心归零,抛开对人对事的固有看法,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得到新答案。
而行走世间,只有把自己放空,做到对事不对人,才不会一叶障目,就能把事做好,把关系处理好,把日子过好。
雨果把这篇小说的名字取为《悲惨世界》,为什么叫“悲惨世界”呢?
“悲惨”在哪里呢?
物质的无能自然是人们深重苦难悲惨生活的一个原因,冉阿让最初的悲惨生活,就是从物质的匮乏开始的,那个时代,那么多流离失所的人,他们的悲惨生活,一大部分也是因为物质的匮乏。
然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限制,物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是人类苦难和悲惨的源头之一。
在今天,物质丰富了,不用为一块面包坐牢,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依旧是“悲惨生活”,我们被物质推着向前,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很多人有房有车,自己却成了房奴车奴,我们可以有很多挣钱的工作,但是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幸福。
悲惨有时候并不是因为物质贫乏,而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搏斗,而是一个人面对着时代限制的无能为力
一个人的阶级观念,善恶观念,贫富观念,都是这个人的限制。
一个活在限制里的人,怎么走也只是在自己的偏见里走。
人悲惨的地方就在于,他很难走出自己观念的限制
雨果说:只要这个世界还有无知和贫穷,悲惨世界就一直存在。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写道:“要在逆境中,把俯视墓穴的悲痛,转换为仰望星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