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读历史?墙裂推荐这套书,发现历史最真实有趣的模样

2023-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茶茶说道

最近,有家长咨询:

我家孩子不爱看历史书,觉得历史书读起来很没意思,怎么办?能不能推荐几本好看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历史书?

同样身为小学生的家长,我太知道小孩子选书阅读的口味了。能够吸引孩子自主阅读的,一定是图片生动丰富,文字好玩有趣的童书。如果再穿插点人物八卦和神秘色彩,孩子就更爱了。

可爱多最近痴迷阅读的这套《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就很符合这个设定:既有直观写实的手绘场景,也有大气磅礴的中华历史,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野史故事,直叫人为之沉醉、着迷!

大事件的时间线清晰,一目了然

104幅全景图,1000多个脑洞大开的知识问答,10000多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将手绘大图与知识问答相结合,画风精细大气,问答趣味横生,完整呈现了从北京猿人到清帝退位几十万年的历史轨迹。为了方便孩子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线,每一本书的前面还贴心设计了“历史长河示意图”,看上去一目了然。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套书里有很多新鲜的知识点都是可爱多读其他历史书不曾了解过的,能不断刺激他去翻阅和探索。

1.大人常说自己“三十而立”,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三十而立”这个说法来源于孔子。

《三圣图》,孔子居中,颜回、曾参侍立两侧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后来因为政治斗争居家逃到了鲁国,失去了显赫的地位,从此只能从事当时被贵族视为低贱的体力劳动以维持生计。

虽家境贫寒,但孔子有志于学,发奋图强,废寝忘食,开始通过读书和劳动努力汲取各种知识。20岁左右,孔子先后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官。30岁左右,孔子因为学识渊博,才能卓越而广为人知。因此,他自称“三十而立”。

2.明君与贤臣的信任危机:唐太宗竟然推倒过魏征的墓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直言敢谏,唐太宗虚心纳谏,明君对贤臣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

唐太宗与魏征

可唐太宗竟然在魏征死后,推倒过这位贤臣的墓碑,你们都知道吗?

原来,在魏征死后不久,侯君集和杜正伦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治罪。恰好这两个人都是魏征向唐太宗推荐的,所以唐太宗怀疑魏征也是他们的同伙。不仅气愤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还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2年之后,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虽然斩杀俘获了大量敌军,缴获了很多牛马、装备和物资,却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还损失了2000名战士、8000匹战马。

唐太宗对这个战绩非常不满意,回想起以前总是对他直言相劝的魏征,后悔不已:“如果魏征还在,一定不会让我这样做的。”后来,他重新为魏征立了墓碑,还举行了祭祀活动,以表达对魏征的怀念。

3.兰陵王为什么要戴面具打仗?

兰陵王名叫高肃,字长恭,他是权臣高欢的孙子,在军事方面很有才能,因此被封为“兰陵王”。

兰陵王:貌美而勇

他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因为担心自己容貌过美,无法震慑敌人,所以每逢战事,都会戴上一副面目狰狞的面具出战。

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正是因他而起。一次北周发兵围攻洛阳,兰陵王与斛律光等人得令驰援,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与北周的军队作战。后来,为了破局,兰陵王亲自率领500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直奔洛阳附近的金墉城下,并召集城中的齐军援助,最终大败周军。为了歌颂兰陵王的英勇无敌,将士们一起唱出了《兰陵王入阵曲》。

然而,为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兰陵王,得了民心,却失了君心。功高震主引起了皇帝高纬的猜忌,最终被一杯毒酒赐死,真是叫人寒心。

4.万里长城真的有一万米长吗?

根据《史记》记载,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延袤万余里”。不过,古代人的记载“万余里”是含有水分的。根据《中国长城保护报告》中公布的数据,现存春秋战国长城的长度为3080.14千米(合6160.28里),现存秦汉长城的长度为3680.26千米(合7360.52里)。

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修建长城的呢?这套书上也有答案。

古人修建长城

古人喜欢选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点修建长城,以达到占据有利形势、强化自然险阻、巩固防御的目的。因此,长城大多都依靠山脉而建。

古人喜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就开凿石块垒长城,有土的地方就烧制砖头砌长城。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使用夯土的办法修建长城,即把土压实、压紧,然后修筑成长城。

采用夯土形式建造的长城

修建长城是个大工程,参与施工的人多,修筑时间周期长,施工管理比较复杂,所以当时是采用专人分段承包的办法来修筑长城的。

在明朝,为了保证工程实施质量,朝廷要求工匠在砖石上刻上承包单位修筑长城的位置、形制,以及各级负责官员的官衔、姓名。此外,还要刻上施工组织者、施工人员的姓名。有的地方甚至还详细到要刻上石匠、泥瓦匠、木匠等人的名字。一旦工程出了问题,朝廷就可以根据砖块上的名字去追究责任了!

5.为什么中医药馆都称“堂”呢?

这个称呼的起源跟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当地瘟疫盛行,很多病人找他看病。刚开始,他是处理完政务之后,返回家中给人治病。后来,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干脆把诊所搬到长沙公堂,公开接诊,这是首例名医坐堂。

为了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在药店大堂治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很多医生也把自己的药店取名为“堂”,比如养生堂、同仁堂、长春堂等等,就连李时珍的医馆也叫“东壁堂”。

6.七下西洋的郑和竟然是个太监?

郑和是明代的航海家、外交家,曾经七下西洋,这些常识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关于他是太监的说法,我和可爱多真的是第一次在这套书中看到。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三保,是云南人。作为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一直梦想着去圣地麦加朝拜,所以对航海技术非常感兴趣。据说,他是明平定云南时的俘虏,被施加宫刑,才变成太监的。后来,他进入燕王府,因为为人聪明机灵,逐渐成为朱棣的最信任的宦官。

在靖难之役中,马三保屡立战功,因此被皇帝朱棣赐姓郑,改名为郑和。“保”与“宝”同音,因为郑和还经常被别人称作“三宝太监”。

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了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见闻,也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物种交换,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价值的航海活动。但在明朝中后期,保守派大臣对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行为是空耗国库,是弊政。也因为郑和是宦官,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官方记载寥寥无几。倒是民间流传了很多郑和七下西洋的版本,比较有名的有明代的文学作品《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明清的小说《三保太监下西洋》。

7.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如何销毁才能永绝后患?

鸦片原产于西亚,唐代的药典中已有作为宁神剂使用的记载。《本草纲目》也将鸦片记为药品,罗列出其药效和用法,还记载了从罂粟花中提取鸦片的方法。

但鸦片很容易让人上瘾,随着烟民的数量增加,鸦片在中国的进口数量逐年递增,不仅危害到国民的健康,还导致了大量白银外流。

“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

清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视,并派林则徐去广州开展禁烟工作。林则徐收缴了全部鸦片后,原本是计划运送回京的,但2万多箱的鸦片运输着实不便,这才改为了就地销毁。

刚开始,林则徐试图用传统的“烟土拌桐油焚烧法”销毁鸦片。但烟膏油会渗入地下,如果吸毒者掘地取土,仍然可以提取出鸦片。

无奈之下,他只能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

虎门销烟时,很多外商、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前来围观

用“海水浸化法”销毁鸦片,过程比较繁琐。

在海滩上的销烟池内灌入水,再加入食盐,使池水变成盐卤。

把鸦片切开捣碎,扔入池中。

待鸦片浸透,洒下烧透了的石灰,让盐卤迅速沸腾。

人工拿铁锄、木耙等工具来回搅拌鸦片,使鸦片销熔。

海水退潮后,打开销烟池的涵洞,鸦片会随着浪花被冲入大海。涵洞上安置有网筛,用来防止大块鸦片流出。

除了穿插各种新鲜隐秘的历史故事,《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还设计了很多找一找的游戏,让孩子在读书之余还能顺道进行专注力训练。

康熙南巡图

在这幅康熙南巡图的四周,作者就埋藏了8个互动点。

其中四个是知识点补充与拓展:

皇帝出巡不像普通人,往往要带几百人的随行队伍,除了伺候起居的宫女、太监,还有协助处理政务的官员。

你知道吗?《红楼梦》里令人惊叹不已的大观园原型,就是康熙南巡时在江宁的驻跸处——江宁织造局。

为了讨康熙欢心,地方官员经常会想方设法组织盛大的欢迎场面,皇帝所到之处往往会出现大量百姓夹道欢迎的盛况。

康熙皇帝是历史上走出紫禁城、巡查地方最多的皇帝,除了六次南巡,他还到热河、盛京、山西等地进行巡察。

另外四个是找一找的游戏:

皇帝到访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耀,有几位负责接待的人员正在认真商议晚上准备晚宴的事宜,你能找到他们吗?

这只蜻蜓在上面地方,快找一找!

你能找到这个鬼鬼祟祟躲在柱子后面的人吗?

曹寅是谁,他与康熙皇帝有什么特殊关系,快去后文寻找答案吧!(促使读者翻页)

既有精美细致、大气磅礴的手绘图还原历史人物与历史场景,又有见解独到、隐秘精彩的历史评说与番外故事,还有与主题相契合的一问一答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和探寻,更有孩子爱玩的找一找游戏夹杂其中,《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真的好适合作为孩子的入门级历史绘本来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