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不住气,还写什么作?
在简书闲逛三天,不知池水深浅,沉住气看了近百篇文章后,方才鼓足勇气,写上处女篇。
这第一篇文字想从王路老师的《沉住气,吃硬饭》这本书说起,王路和我年龄相仿,刚过而立,同龄人间本不必矫揉造作称呼“老师”,但读完这本书,看完他的公共号文章,内心里“师者”二字蓬勃而出。
王路老师说:难的不是写文章,难的是沉住气。据其自述,他写完的文章一般要经过三至五遍的修改,第一遍在文档开头写上“删到XXX字,三小时后再发”,第二遍在开头写上“删到XXX字,两小时后再发”,这“3+2”小时的时间,不干别的,只对着文档,仔细琢磨,一来二去,文章便起了变化。
我不禁想起作家刘震云,在北京大学演讲中提到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他“刘麻子”舅舅如何能做到木工活万里挑一。他舅舅说,无非三点:一是别人打个柜子花一天,而他要花上三天;二是他天生喜欢木工活,喜欢闻木花的味道;三是他随便看到一棵树,第一个想到的是这棵树可以做嫁妆还是做板凳。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他外祖母为何能因割麦子快而闻名全乡,方圆四十里无人能敌,常常是她从地头割到了地尾,年轻壮劳力还在地中间。外祖母告诉他,其实她割麦子速度并不快,只是她俯下身便不会直起腰,因为有第一次直腰,就会有第2次,乃至20次。沉下了腰,也就沉住了气,时间长了便成了一门功夫。
所以说,写文章和做木工活、割麦子一样,最紧要的是看有没有沉住气。沉住气了,文章总会能写好。相反,沉不住气,再好的天资也可能被付之一炬。
作家王刚和莫言、严歌苓、刘震云、余华都是同一批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的同学,年轻时才华横溢,写出了《月亮背面》、《英格力士》等文学作品,编剧了《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等经典影视。
可是他的眼球常被光鲜的生活所俘获,上学时便开始学喝酒、办舞会,感到作家前景暗淡时开始拉贷款、搞金融,为过上绚烂生活投身亚视、开始经商,每件事情都尝试过,每件又都没沉住气,最后落了个一事无成。
相反,一起的同学们,莫言、刘震云、余华等,看着他大把挣着钱、泡着妞,过着绚烂多姿的生活,并未为之所动。他们沉住了气,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真正热爱的写作上。后来,王刚在得知莫言获奖时,面无表情,长久唠叨着一句话:莫言都得诺贝尔了,莫言都得诺贝尔了......
作家王刚或一事无成的王刚,就是成千上万网络新媒体写手的缩影。我们看到别人靠新媒体写作赚钱,便欣然前往。我们渴望在这里获得成功,便对自己打满鸡血:写,写,写。并安利自我,坚持住,一定有出头的那一天!
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坚持并不可靠。简书中一些所谓“成功”的大号,一年更新近300篇文章,标题抢人眼球,内容却很平平,不是为了揣摩读者想法就是为了迎合读者味口,这种“数量的提升替代质量的飞跃”不是沉住气,是一种“欺骗式”的努力。短时间内取得的经济效益,终究要为长久的时间积淀付出代价。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坛千年酿造的醇香老酒不用吆呼,人们便会蜂拥而至。一篇经过精细琢磨的文章不用宣传,人们也会纷至沓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沉住气,把文章反复修改,直至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