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庇安《罗马史》
今天我为你们解读阿庇安的《罗马史》。说起罗马史,世界上现存的版本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李维的《建城以来史》,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蒙森的《罗马史》,以及我们将要了解的这本阿庇安的《罗马史》。
阿庇安(Appianus,约95~约165),古罗马历史学家,曾任金库检察官等官职。他生活在罗马帝国最强盛时代,是罗马帝国的拥护者和鼓吹者。他的这部《罗马史》,从古罗马的起源写起,直到他所处时代的前一任皇帝图拉真为止,时间跨度将近千年。原书共有24章,流传至今只剩11章是完整的,其他部分有的遗失了,有的只剩片段。因此,今天我们手中的汉译版《罗马史》,只能看到第十七章以前的内容,并且部分章节是不完整的。
历史学家们认为,阿庇安的这部著作中,关于内战史部分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是连接其他罗马史著作的桥梁。其次,是记载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布匿战争)的部分。幸运的是,这两部分内容都是比较完整的,基本没有遗失。
罗马史跨度很长,相关的战争很多,涉及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问题十分复杂,对于不是历史学家的普通读者来说,我们应该了解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专家,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大体的内容,也就是“常识”。掌握这些“常识”,对于我们阅读近现代西方文史哲类书籍会很有帮助。说得具体一点,假如你想读《神曲》,你先要知道维吉尔是谁,假如你想读《论法的精神》,你先要了解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假如你想读《国富论》,你同样先要了解古罗马的社会经济状况,因为书中会有大量内容涉及。就好比学国学应当从先秦诸子百家看起,而不是唐宋八大家,这是一个道理。
下面,我首先叙述一下书中所记载的历史。由于篇幅有限,记载的事件不可能周全,但我尽力把重要的事件说到,并简单介绍来龙去脉,便于大家宏观掌握和理解。然后,我会相对详细介绍本书中最有价值的两部分内容:“布匿战争史”和“内战史”。
古罗马是如何走向强大之路的?在取得重大胜利之后又是如何开始矛盾重重的?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一下书中涉及到的古罗马历史。
古罗马,在西方文明史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因为,无论是古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还是古希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古罗马那样,统治如此大的疆域,如此多的民族,如此久远的时间,并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
起源
古罗马的起源带有神话色彩。传说,在古希腊人用木马计打败特洛伊人后,特洛伊王的女婿埃涅阿斯,带领着少数追随者逃离了沦陷的特洛伊城,在诸神的引导下,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古意大利的海滨。埃涅阿斯娶了当地的王的女儿,并在王死后继承了王位。埃涅阿斯在一次与相邻部落的战斗中死亡,权力传给了他的儿子阿斯卡尼阿斯。30年后的一天,阿斯卡尼阿斯决定离开此地,在另一个地方建立了一座名叫亚尔巴的城市。
罗马的建立
阿斯卡尼阿斯之后,又经历了很多王。大约过了500年,罗马的建立者罗穆路斯出生了。传说,战神马尔斯趁亚尔巴公主熟睡占有了她的身体,公主生下双胞胎,取名为罗穆路斯和瑞摩斯。亚尔巴王(公主的叔叔)因为此事十分愤怒,把刚出生的双胞胎装进木桶扔到河里。木桶漂流到下游,婴儿的哭声引起了一匹母狼的注意。母狼把乳头塞进婴儿的嘴里,喂饱后就离开了。羊倌发现了兄弟俩,把他们带回家抚养。兄弟俩长大后,成为了这一带羊倌的主人。他们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带领羊倌们去复仇,杀死了亚尔巴王。大仇已报,兄弟俩没有留在亚尔巴,而是回去建立了一座新城。由于难以决定由谁来做王,兄弟俩关系开始恶化。最后罗穆路斯杀死了瑞摩斯,成为第一个国王。于是,城市就以罗穆路斯的名字命名,取名罗马,时间是公元前735年4月。
王政时代
罗马的王政时代不长,只经历了七任国王。
罗穆路斯设计了罗马的初始形态。他把国政分成三个机构,分别是国王、元老院和市民大会,三方共同治理罗马。国王由市民大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但是是终身制。元老院有100人,分别是罗马最有权势的长老,职责是向国王提出忠告和建议。市民大会的任务是选国王和政府官员,但没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他把100个士兵编成一队,作为军队中的最小单位。罗穆路斯在他统治的第39年死去了。据说死于元老院议员的谋杀。
在第二代国王到第六代国王期间,罗马与周边部族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历代国王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战绩和政绩。到了第七代国王,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七任国王名叫塔克文。一次,塔克文的儿子依仗权势,侮辱了一位最尊贵的妇女鲁克丽丝,鲁克丽丝不甘受辱,随后自尽。这一事件激起了公愤。一个名叫布鲁图的贵族,在人民大会上发表演说,号召人民推翻塔克文的统治。最终罗马市民剥夺了塔克文的权力,把他们全家驱逐出罗马。罗马人赶走塔克文后,决定不再立新的国王。他们选出两个人替代国王执政,从而结束了罗马的王政时代,当时是公元前509年。
共和时代
赶走国王的布鲁图,建立了罗马的共和体制。罗马原本国事由国王一个人负责,从此变成了由两位执政官共同负责。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元老院议员从100人扩充到300人,议员为终身制。市民大会任然享有选举的权力和通过法律的权力。
公元前390年,生活在今天的法国地区的高卢人南下,攻打意大利半岛,罗马城第一次被蛮族攻陷,这也是罗马史上唯一一次被外族攻陷。高卢人占领罗马7个月后,经过谈判,同意罗马人支付赎金。最后高卢人带着300公斤黄金离开了。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罗马人开始重建罗马。罗马人认为,是因为贵族与平民的内讧造成了罗马的衰弱,给了高卢人可乘之机。因此,他们吸取了教训,实施了政治改革,一方面加强防卫,另一方面颁布了著名的《李锡尼法》(规定了共和政府的所有要职向平民出身的人开放,这样,即便是平民也有机会当选为执政官),增强了平民阶级的力量。经过改革的罗马,比以前更加强大,他们一边与意大利半岛的各个城市和部族制定同盟策略,一边与敌对的萨莫奈人、高卢人、伊特鲁利亚人、伊庇鲁斯人战斗,并取得了胜利。罗马于公元前270年完成了对意大利半岛的统一,自公元前753年建国算起,罗马走完这一步用了500年。
接下来,罗马来到了历史的岔路口,这一步将要决定罗马的命运究竟是腾飞还是被毁灭。公元前264~前146年,罗马和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发生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迦太基属于腓尼基民族,是公元前八世纪在非洲北海岸兴起的城市,位置相当于今天的突尼斯,是当时地中海最强大的海洋国家,与罗马隔海相望。公元前265年,西西里岛发生战乱。西西里岛属于迦太基势力范围,但是岛上的墨西拿因为离罗马较近转而向罗马求援。罗马考虑到西西里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于是答应派出军队。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一个世纪,最后迦太基人输掉了整个国家,从此从地中海文明圈消失,罗马也付出了牺牲几十万人的代价。但是,战胜迦太基以后,罗马国力大增,一跃成为地中海第一强国。大概每个大国崛起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吧。
布匿战争结束以后,罗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社会矛盾也得到了激化,罗马由此进入动荡时代。公元前133年至前123年,护民官格拉古(护民官是古罗马特有的官职,由平民选出,代表平民的利益,对元老院和执政官的法案拥有一票否决权)为了保护社会底层人民的利益,提出了《农地法》,希望通过立法限制贵族占有耕地数量,把土地分配给平民。格拉古在推进这项事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最后连命也没有保住。这件事开了很不好的头,因为从此以后,流血事件成了罗马共和国的常态,历任护民官中很多死于非命。在发生了多次暴动与暗杀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上升到第一个顶点——罗马人的第一次内战。这次内战的双方最高统帅分别是平民派领袖马略和贵族派领袖苏拉。马略和苏拉存在私人恩怨,而且政见不和。双方先后两次靠武力占领了罗马,并且都在罗马实行了屠杀式的清洗。最后他们没有在战场上分出胜负,因为在苏拉杀回罗马之前马略就已经病逝了。马略死后,苏拉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史上的先例。
马略与苏拉的时代过去,紧接着凯撒和庞贝登场了。庞贝年轻时跟着苏拉征战,在东方战场取得过辉煌的胜利,苏拉死后,元老院里说话最有份量的就属庞贝。凯撒打了8年高卢战争,将高卢变成罗马的行省,他在军队和平民中很有威望。庞贝和凯撒各有一支庞大的军队。虽然两人口头上都表示拥护共和,但是谁也不愿意先解散自己的军队。凯撒是平民派政治家,素来与元老院不和,元老院顺势宣布凯撒为公敌,命令庞贝攻击凯撒。内战再一次爆发。凯撒率领军队从高卢返回罗马,庞贝则离开罗马去了希腊,准备在希腊与凯撒一决高下。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最后在一场大的战役中,凯撒击败了庞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庞贝死后,凯撒成为终身独裁官。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元老院开会时被议员刺杀死亡,死时身中23刀。
恺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凯撒的养子渥大维想要为凯撒报仇,凯撒生前的左膀右臂安东尼和雷必达,各自盘算着如何获得最高权力。刺杀凯撒的元老院议员们,心怀恐惧地到行省占有军队以谋求自保。渥大维、安东尼、雷必达、小庞贝、元老院又开始暗中角力。
本书介绍的历史,到此就结束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首先是罗马人与迦太基人的战争。
第二部分,罗马强大路上的对外战争:布匿战争。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简要介绍过布匿战争的起因和结果。这里,我将介绍罗马人是如何赢得胜利的。布匿战争,实际上是断断续续的三次战争。很多战争起因都很相似,表面是偶然事件,深层次原因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新兴国家为了打破原有的秩序,与老牌强国发生了战争。布匿战争中,罗马是一个有500年历史的刚刚称霸意大利半岛的新兴国家,迦太基是一个有700年历史的地中海强国。这两个国家原本相安无事,但随着疆域的扩张,终于在地中海的版图上发生了碰撞。
第一次布匿战争打了23年。起因是西西里岛上的城市之间发生战争,罗马和迦太基都派兵去西西里岛进行了干预。由于双方只是想把西西里岛争取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没有入侵对方本土的打算,所以这次战争以海战为主。其实在战争的初期,无论是国力、军事实力,迦太基都在罗马之上。罗马是农耕文明发展而来,擅长陆战,不擅长海战。战争打响时,罗马人连一支像样的舰队都没有。反观迦太基则是海洋贸易大国,拥有数百艘战舰。起先,罗马人在西西里岛上取得了胜利,迦太基人利用海军对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海岸进行了封锁,并展开了报复行动。对此,罗马人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抓紧时间建造军舰。罗马人很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他们希望即便在海上也能像在陆地上一样发挥军团的作战能力。他们在军舰上安装了一种巨大的形状像乌鸦嘴巴的吊桥,这种吊桥可以在敌船靠近时牢牢地钩住敌船,这样,罗马士兵就可以从吊桥走到敌船的甲板上进行他们所擅长的白刃战。另一方面,迦太基人对海战非常自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就这样,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在米莱附近的海面打响了第一次大规模海战,罗马人的113艘战船与迦太基人的140艘战船相遇,迦太基人眼睁睁地看着罗马人成群结队地从乌鸦吊桥冲到自己的甲板上,把他们杀得溃不成军。后来,又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海战,罗马人都取得了胜利。虽然罗马人有过失败,但这些大的海战决定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走向。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迦太基对罗马本土的报复性侵略战争,以陆战为主,打了17年。说起这场战争,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汉尼拔,因为他是这次战争的头号男猪脚。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迦太基名将,军事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亚历山大大帝为首、汉尼拔、恺撒大帝、拿破仑),也是军事战略学之父。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那年,汉尼拔6岁。小汉尼拔在父亲面前发誓,要终身与罗马为敌。29岁那年,汉尼拔率领一支9万人的大军,翻越了被积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从北部入侵意大利。罗马人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第一时间派执政官率领军队去拦截。虽然汉尼拔在翻越雪山后只剩下3万人,但他依靠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创罗马人。如果说罗马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自始至终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那么,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他们则是吃尽了苦头,因为这次他们遇到了真正强有力的对手。据阿庇安记载:“罗马人和汉尼拔在意大利两年的战争中,已经丧失了他们自己的军队和同盟军大约十万人。”与罗马人结盟的很多城市,在汉尼拔的威胁下,纷纷倒向了汉尼拔一边。罗马的很多执政官都战死一线。值得庆幸的是,对手虽然十分强大,却只有汉尼拔一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以下的事情可以看出:汉尼拔长期深入敌国作战,难以解决军需补给,他写信给迦太基人求助。迦太基人是如何回应汉尼拔的呢?书中写到:“因为丧失了很多士兵,又缺乏援助,汉尼拔请求迦太基人给他送来士兵和金钱。但是他的政敌们(他们总是嘲笑他的一切行动的)回答说,他们真不能理解,当汉尼拔说他正在打胜仗的时候,怎么还请求援助,因为胜利的将军们是不会请求金钱,而是送金钱回国给他们自己的人民的。依照他们的建议,迦太基人既不派遣援兵,也不送去金钱。汉尼拔对此很为悲伤。”伟大的将领怕的不是前方的敌人,而是后方拆台算计的小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尼拔空有一身本领,也难以取得胜利了。这时,罗马人也了解了这位军事天才的实力,避免与他正面交锋,让自己的军队与汉尼拔的军队保持距离,同时紧盯他的动向,防止他攻城抢掠。双方开始陷入僵持。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另一位军事天才西庇阿出场。西庇阿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在西班牙同迦太基人作战的时候战死的。24岁的西庇阿,在元老院讲述了自己的父辈是如何与迦太基人作战牺牲的,他希望元老院授予自己兵权,让他为祖国和家人报仇。西庇阿的演讲感动了元老院。他获得了军事指挥权后开始向西班牙进军。这里不得不佩服罗马人用人的大胆与合理,在国家陷入危险境地的时候敢于启用年轻将领。局势从此开始扭转。西庇阿先是占领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然后直接攻击迦太基本土。西庇阿在非洲取得一系列的胜利,让远在罗马的元老院为之振奋。这时,迦太基人想起了曾向他们求助的汉尼拔,命令他立刻离开意大利,回来保卫迦太基。汉尼拔无奈只能率军返回迦太基,与西庇阿决战。这次才是势均力敌的战斗,双方的统帅都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军事指挥家,不过这次胜利女神没有站在汉尼拔一边。战役打了整整一天,汉尼拔眼看胜利无望,带着几个骑兵跑掉了,最后死于服毒自杀。就这样,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第三次布匿战争以围城战为主,打了3年。从双方实力对比变化来看,第一次布匿战争是以弱胜强,第二次是强强相争,第三次则是恃强凌弱。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无论是综合国力、军队数量,还是军事指挥员的能力,罗马都占有压倒性优势。在小西庇阿(西庇阿的孙子)的指挥下,罗马人最终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迦太基文明从此消失了。
从表面看,罗马人战胜迦太基人依靠的是聪明、团结一致、不屈不挠以及天才将领的指挥,从深层次看,原因是多面的。首先,罗马是成熟的共和政体,贵族和平民的权力分配比较合理,迦太基是贵族寡头政体,虽然也有平民大会,但权力十分有限。因此在战争中罗马人更能体现出行动决策的一致性,然而迦太基人在战与和这个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其次,罗马人的军队都由爱国公民组成,迦太基人的军队以雇佣军为主,雇佣军是见钱眼开的,所以也是最没有战斗力的。再次,罗马人充分信任军事统帅,不因战败而惩罚败将。迦太基人则是把失败的将领处以极刑。因此,罗马人的将领在战场上可以抓住战机,随机应变,无需担心处罚,迦太基的将领则是畏手畏脚,不敢擅自做决定。还有一点,罗马人重视契约精神,迦太基人不守信义。罗马人认为,不遵守约定的民族是蛮族。阿庇安记述了两个故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民族的性格。第一个故事: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期,罗马的执政官累基拉斯带领军队战无不胜,迦太基人为了扭转战局,到别国请来了雇佣军。雇佣军的头目叫做桑西巴斯,在他的指挥下,累基拉斯的军队遭到了重创,累基拉斯本人被俘。桑西巴斯做梦也没想到迦太基人会如何感谢他。迦太基人假装要给他许多光彩的礼物,以表示对他的敬意,派遣一些大船送他回国,但是吩咐那些船长们把他和他的同伴们都丢在海中。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迦太基人不想把这样大的一个战绩归功于外国人。第二个故事:累基拉斯被俘之后,迦太基人想利用这次胜利与罗马人签订有利于自己的和约,他们派遣累基拉斯跟他们的大使们一起到罗马去。出发前他们与累基拉斯约定,如果议和不成,必须回到迦太基来。累基拉斯回到罗马后力劝罗马人不要签订和约,要继续进行战争。同时,他为了遵守与迦太基人的约定,行程结束后还是回到了迦太基。迦太基人把他囚禁在一个钉满了长钉的笼子里,不让他坐,直到他因力竭站不住了被钉子钉死。在整个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人屡屡违反约定,出尔反尔。这种民族性格,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布匿战争是罗马建国至今取得的最重大的一次战争胜利,按照常理来讲,罗马人应该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有一句话叫风雨之后是彩虹,对于罗马人来说,则是彩虹之后是风雨。下面,我们来看看罗马人为什么会经历风雨,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雨。
第三部分,从共和走向帝国:百年内战
经历了布匿战争的罗马,已经不是那个只统治意大利半岛的罗马了,而是将北非、马其顿、西班牙都纳入势力范围的地中海霸主。说句通俗的话,罗马人一口气吃成了一个胖子。也许任何事物都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国家政体也不例外,罗马的共和政体在布匿战争期间是成熟的,接下来它走向了衰老期,开始出现各种疾病(内战)。为了挽救罗马,一代代罗马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有的人认为,应当赐予意大利半岛所有人以罗马公民权,把土地分给贫穷的人,有的人认为,罗马应当继续走元老院治理下的精英政治路线,有的人认为,是权力的分散造成了内斗不断,应当把权力集中。在此期间的罗马,如同正在蜕皮的动物,经历着痛苦的过程,最终脱胎换骨演变成了帝国,通过这种变化,来延续这个国家的寿命。
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内乱期,时间跨度是从布匿战争结束到保民官德鲁苏被杀。这段时期,爆发的主要是平民派与贵族派之间的斗争,以暴动为主要形式,持续时间短,规模小。第二个阶段是真正的内战期,时间跨度从马略与苏拉的内战到安东尼与渥大维的内战。这段时期,爆发的虽然还是党派之争,但是群体作用开始弱化,个体作用开始凸显,阶级之间的斗争逐渐演变成最具有实力的少数人之间的战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
首先,来看一下内乱期。
为什么会发生内乱?罗马人打了那么多胜仗,赢得了那么多土地,俘获了那么多奴隶,放着好日子不过来搞内乱,不是吃饱了撑着吗?读完内战部分,笔者有一个想法,就是乱的根源正是因为罗马人“打了那么多胜仗,赢得了那么多土地,俘获了那么多奴隶”。罗马人的体制是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民族组成相配套的,因为战争,突然拥有了比原来多得多的国土、人口、资源、民族要去管理,那么原有体制是不合适的。表面上看,内乱是党派之间的利益斗争,深层次看,内乱是罗马扩张过于迅速的消化不良,是一种本能的排外反应。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看看内乱是如何开始的。内乱的第一个牺牲者名叫格拉古,是一名护民官(前面我们介绍过,护民官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对执政官、元老院所做决定拥有一票否决权)。格拉古提议颁布《农地法》,引起了贵族的不满。格拉古为什么要颁布《农地法》?是唯恐天下不乱吗?不是的。因为罗马扩张太快,导致土地分配不均,贵族占有大量土地,贫民没有土地。同时,由于奴隶太多,那些贵族们都愿意雇佣成本低又听话的奴隶去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愿意雇佣土生土长的罗马人。奴隶阶层繁衍很快,时间长了以后,罗马人所占人口比重下降,外来民族所占人口比重反而上升。护民官格拉古担心长此以往罗马人将面临亡国的危险,于是提出要颁布《农地法》,规定每人所占土地不得超过一定数量。格拉古背后有大量贫民支持者,但那些大贵族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在一次人民会议当中,格拉古一派和贵族派发生了暴动冲突,格拉古被杀死。阿庇安认为,格拉古推行一个最好的计划过于激烈,因而丧失了生命。元老院为了安抚众多支持提格拉古的平民,不得不同意执行格拉古的法案,格拉古死后6年的时间里,先后有8万平民分到了土地。以上是第一次内乱。格拉古死后,他的弟弟也当选了护民官,推行了更加深入的改革,那就是将罗马公民权授予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同盟者。原先只有罗马人有公民权的法律规定已经不再适合罗马的现状了。格拉古兄弟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可惜的是,格拉古的弟弟也被反改革者们联合起来杀死了。继格拉古兄弟之后,又出了一名具有远见的护民官,名叫德鲁苏,他同样为扩大公民权范围而奋斗,却被人暗杀死在家中。德鲁苏的死,很快引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整个意大利半岛都在为争取公民权与罗马人战斗。经过这场战争,多数“同盟者”不同程度地获得了罗马公民权。到此为止,罗马人内部只发生了内乱,还没有发生内战。但是,马上就要开始了。
下面,来看一下内战期。
我们在第一部分叙述罗马史时,提到了内战的经过,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内战的起因,并且看看罗马人为了结束内战做出了哪些努力。
罗马从建国到同盟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七百多年,在这期间,罗马人之间从未有过内战,为什么在这以后出现了内战呢?
阿庇安叙述了原因,说马略与苏拉为了争夺对亚细亚战争的指挥权而斗争,指挥权原本是授予苏拉的,马略认为这场战争有利可图,于是鼓动支持他的人站出来为他争夺指挥权,并达到了目的。苏拉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决定以战争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内战就爆发了。但是阿庇安说的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马略和苏拉的个人恩怨了结了,罗马还是一样爆发了其他内战。那么推动内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一些史学家认为内战和兵制的改革有关。罗马原本是征兵制,到了马略当执政官的时候变成了募兵制。马略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为了放弃早已难于实行的兵役财产资格规定,招募自由民中的志愿者入伍,由国家供养并提供武器,使军队得到大量补充。这样做有效解决了士兵不足的问题,但也给后来的军阀混战埋下了隐患。因为如果不是国家出钱,而是个人招兵买马的话,这支军队就属于个人了。在后来的内战当中,庞贝就是靠自己出钱招募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去投奔苏拉的。在这种情况下,军阀混战也就不可避免了。
有些事情可以推倒从来,有些事情是没有回头路的,马略正是做了一件没有回头路的事。罗马人为了重新回归和平稳定,做出了哪些尝试呢?先看马略和苏拉,马略也许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从他的一生来看,他直到去世都是在追名逐利的。苏拉起初是为了复仇,后来成为了终身独裁官,但是从他晚年主动归隐田园来看,他还是希望罗马回归到共和这条路上来的。不过苏拉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在他死后不久,更大规模的内战爆发了。再看庞贝和凯撒,庞贝在战场上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政治上不是十分擅长,相对于凯撒而言,他是被动的类型。凯撒是一个很有思想城府很深的人,对于如何终止内战,凯撒应该是思考过的,但是他没有在公开场合表露过,可能是他认为还没有到可以说的时机。凯撒的直觉是对的,因为即便他没开口,就已经有人暗杀他了。再看安东尼和渥大维,与安东尼同时代的执政官西塞罗曾说安东尼和角斗士没什么区别,意思是这个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所以他也不会有多高明的见解。但是渥大维不一样,他城府深,忍耐强,性格稳。渥大维给罗马开出的药方是,从共和制走向帝制,按照血缘关系继承帝位。意思是,大家谁也不要争了,以后只有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可以坐这个位置。这一步,渥大维走了几十年。他甚至以退为进,主动提出还政元老院,元老院不但拒绝了他的请求,还授予他“奥古斯都”(Augustus)的称号。最后他实现了他的理念。很多史学家认为,往后的罗马史不值得研究了,因为从共和制变成帝制是历史倒退。但不可否认的是,渥大维的策略确实结束了持续百年的内战,罗马因此进入了最繁荣稳定的两个世纪。后人把这两个世纪成为“PaxRomana”,翻译成中文就是“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我们中国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事与坏事有时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罗马因为共和制走向强大,却也因为没有处理好胜利的果实走向了没完没了的内斗,直至内战,直至衰弱。奥古斯都通过帝制给罗马重新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但那只是一剂强心针。阿庇安生活的年代是罗马帝国最鼎盛的年代,他也许没有想到,从下一任皇帝康茂德开始,奥古斯都的强心针将逐渐失去效力,罗马帝国开始真正走向衰弱,乃至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