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读书笔记

2021-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文霂霖
        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障碍就会一直延续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中。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听后感

        这真的是一本无论什么时候听,都会觉得相见恨晚的书。给我最大触动的,并非书中所教授的方法和话术,而是它背后所体现出的基本精神,尊重和信任每一个生命,教会他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替他去做。

        本书的作者默娜·R.舒尔,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她为家长和老师们设计的一套“我能解决问题”训练计划,以及她和乔治·斯派维克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为她荣获了四项国家级大奖:一项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大奖(1982年)、三项美国心理学协会大奖(1984年、1986年、1994年)。

        本书所教授的ICPS的方法,将教会我们如何通过鼓励孩子思考,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提问而不是告知,通过启发而不是评判,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乐于思考。

        一、ICPS是什么?

        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因为这个名词太过学术化,后来被作者简化为(I Can Problem Solve)我能解决问题。缩写字母一样,都是ICPS。

        二、三项准备工作

        首先,和孩子玩字词游戏。教会重要的字词,帮助孩子分辨与表达。

        ①是/不
        ②和/或者
        ③一些/所有
        ④之前/之后
        ⑤现在/以后
        ⑥相同/不同

        通过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使用这些字词,帮助他们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教会孩子观察行为之前之后的区别,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从而敢于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善于使用这些连词的时候,在面对生活时,他的选择空间很大。

        然后,教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研究发现,那些能认识到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认识到人人皆有感受,认识到解决日常人际问题不止有一种方法的孩子,比一遇到问题就冲动行事的孩子,会更少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困扰。

        本书提供了三种方法:
        方法一:陪孩子看图片或者动画片时,经常问孩子,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感觉?图片里的人心情如何?
        方法二:在生活中教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让孩子能够识别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情感类词汇。
        方法三:和孩子讨论他自己以及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评判孩子的感受。

        第三项准备,要教孩子学会更高级更复杂的几组词汇

        ①合适/不合适
        ②如果/那么
        ③可能/或许
        ④为什么/因为
        ⑤公平/不公平

        当孩子能够熟练使用这些高级词汇的时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了起来。

        三、 实践ICPS,启发思考,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比如,当孩子和他人发生矛盾,家长按照以下的步骤提问:

        ①问题是什么?(你们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
        ②感受如何?(你们俩的感受如何?分别是什么感觉?)
        ③怎么办?(谁有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
        ④先写出这些办法。
        ⑤如果不管用,那么我们再试试不同的办法,直至找到解决办法。
        ⑥告诉孩子''这个”就叫作(分享)、(宽容)、(协调)……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三个方法练习实践,一个是角色扮演,一个是玩偶游戏,一个是找办法的游戏,都能够训练孩子去做I Can Problem Solve。

        作为父母,应该更多地去信任孩子,而不是不断地去评判,不断地去管束,不断地去批评。而且在他表现好的时候,一定要给他足够的正面反馈,去肯定他。

        不要用物质的奖励去引导孩子,因为物质的奖励会让孩子变得被动。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做对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ICPS的核心精髓之一

        四、教会孩子考虑后果。

        考虑后果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

        之前和之后:教孩子用之前和之后的句式来描述一件事。

        故事接龙:和孩子编一些故事,让孩子进行接龙。

        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帮助孩子想象各种可能的后果。

        2.考虑人际交往中的后果:

        提出问题。

        引导多种方法。

        遇到好的解决方法,停下来,写在左边。探索另一个故事的结果,把结果写在右边。

        五、ICPS的三项基本原则

        1.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要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把问题的重点转移到符合自己的需要上来。

        2.牢记,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要让孩子思考,你只应该提问。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3.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ICPS的目的是教给孩子一种能帮助他们处理一般人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如果你急于判断他们的想法,甚至赞扬一种想法,就可能会压抑孩子进一步思考其他解决办法。而批评会让孩子不愿意再自由地说出内心的想法。这两种情况下,孩子都会从思考解决办法和考虑后果,转向选择一种能获得你的赞同的做法。

        樊登老师讲,育儿听《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而在工作中培养下属训练团队,其实是依据同样的原理和方法,就听《高绩效教练》。其原理核心如出一辙,重点是教对方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最后,书中最震撼我的是这些句话:

        永远记得,辅导的前提是相信他人的潜能。哪个父母会不相信孩子的潜能呢?

        控制住你的情绪和替人解决问题的惯性。相信孩子,他们具备着解决问题的潜力。

        原来,改变别人的前提,是发自内心的先改变自己不信任、不放心、不相信的惯性心智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