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的新媒体

自20世纪末网络横空出世,世人们并未感受到这个军事研究上的发明会对生活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21世纪,网络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的一切开始信息化、数字化,不过近十年的光景,人们已经深深感受到科技上身,再也无法回头的重大变革。
香港壹传媒创办人 黎智英 就曾这么说:
听,纸媒已播出了Mozart的安魂曲,人们已在交头接耳,天色渐渐灰暗。有人说,手机是视像世界,电视转型手机一定驾轻就熟。有别的人就说,不,我在手机看电视节目越来越觉得离身。电视的表达形式在手机世界跌watt跌得好劲,年轻人爱看的是手机爆发衍生的新媒体。例如Me传媒,在大陆一个人讲芝士可以每天有几十万个粉丝看,或只有一个女生在手机讲她跟男朋友的事,当然有性事、有纠纷,可以有一百多万粉丝。
这些个人媒体消耗我们看传媒的时间,减少了看电视的时间,电视损失不少不用说了,但个人媒体只是手机世界爆发出来的其中一个而已,数以千万人在作不同的尝试,在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中冒起更多新媒体在所难免。这样看来,电视媒体不可能乐观。真的,最近我们看到,电视的收视率在锐跌,纸媒的挽歌从远处传来了……
“新媒体”是什么?
以往就媒体媒介的分法,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在网路时代来临以后,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多的产品协助我们从多源的管道取得多元的资讯,同样的媒体本身形态也在跟着改变。
所谓新媒体,也有众多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广义来说,只要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网络媒体、没有纸本的媒体、或是自己认为型态(包括表现方式、商业模式、传播载具)是新的,都算是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特性
● 个人化,以自我为中心,自己主导想要接收的外部讯息。
● 社群化,社交群体成员披露的信息或信息成为个人日常主要的信息源。
● 数据化,个人的网络行为(包含消费、浏览、互动等)都会留下数据,并经由后台的数据库分析,成为下一次个人网络行为的预测模型。
● 实时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及时获得回馈。
新媒体的出现显示一个重要信息──人们已不太接受单方向的信息传递管道,更希望可以一改被动模式,透过分享、留言或发布文章等表达意见。总而言之,传媒不再是一小撮人的专利,而是由每一个人共同建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