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青春上班这点事儿

不愿主动学习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2018-05-24  本文已影响482人  钱多多的时空站

01


前段时间,爸妈去参加中学同学聚会,回来不免一阵感叹:唉,真是从小看到老,年轻时什么样,就定型了,尤其是结了婚之后,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再改变了,到老年过得不如意,也没办法。

他们班上一位男同学,在年轻的时候,本来是挺聪明的一个人,可是读书不好,早早就放弃了学业,稀里糊涂结了婚,一辈子都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

现在儿子也不好好工作,三天两头辞职闲赋在家,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家里有母亲生病,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

当听说要组织同学聚会,见到很多年没见面的班主任,他心里的苦一股脑全部冒出来,在电话里跟老师通话,苦得泣不成声,悲叹这么多年生活多么不容易。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机遇,父母一辈的人虽然年轻的时候生活条件比不上我们。

但是改革开放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命运的时机。

热爱学习、坚持自学的人主动抓住机会,参加高考,从而改变了命运。

即便学习成绩不好,也有很多人学会抓住生活中存在的机遇。

翻开中国企业家的发展历程去看,有多少人是在那个年代从摆地摊、拉板车开始做起小生意,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即便起点很低,只要不放弃学习的机会,依然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现在新希望集团的董事长刘永好,从最苦、最脏、最累的养殖业开始起步,如今建立了中国本地最大的饲料集团。

白手起家创办吉利集团的李书福,在创业之初,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如今的他不仅企业非常成功,而且还取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如果观察身边看到的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持续学习。

我一位领导年纪已经40多岁,已经是企业的副总裁了,可是为了跟上学习的步伐,周末还在参加商学院课程,补充知识结构。

在朋友圈里,经常看到他转发关于人工智能、风险投资、未来趋势等一类的文章,因为他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害怕自己不了解新知识。

02


越是牛人越珍惜学习的机会。

知乎上有个话题非常热门:

提问的人说: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点赞最高的答案是这样的:生活的苦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生活中的苦是一种习惯养成,过着过着就适应了。

《人类简史》里写道: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曾经设计过一个实验。他把两辆报废汽车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社区。

一辆放在他度过童年时代的南布朗克斯区;另一辆放在加州帕罗奥多的高档社区。

在布朗克斯,研究小组还来不及装好隐藏摄像机,人们就开始拆车了。

短短一天之内,汽车遭到了23次破坏性攻击,全在白天,肇事者均为恰好经过的成年人(只有一次例外)。

而在帕罗奥多,汽车一直没人动,直到津巴多放弃实验,把车开回校园。此时三位邻居打电话报了警,说附近有辆车被人偷了。

如此巨大的差异,显然并不是因为纽约人与加州人在特质上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布朗克斯与帕罗奥多的生活条件有异。

一旦在一个对自己影响非常大的环境里,而自己又不去主动拓宽知识边界的话,随着时间推移,只会一天天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的贫瘠与荒凉。

也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积累过程中,人与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开。

新东方创始人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说过一句话: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它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也许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提到学习,就跟枯燥、乏味、呆板、辛苦联系到一起,宁愿守着日复一日的生活,也不愿意在学习上付出太多,找寻改变现状的出口。

即便经过了几千年的文明演化,我们人类的认知也是有边界的,每个人所处的物理空间、心里构建的知识空间、长期形成的人际关系空间,都是受条件限制的。

如果不主动地扩展自己的边界,从内在里打破成长的力量,长此以往,整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就会逐渐趋于麻木。

03


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讨论过,为什么一些人在学校的时候看着特别有想法、眼神也是有活力的。

可是毕业之年再见面,不光是身材走样了,连眼神似乎也暗淡无光了。

也许你会说,生活压力太大,有什么办法呢?每个月光还信用卡账单、还花呗就要费尽心神,哪还有精力保持活力。

可真的是这样吗?我相信大部分人在毕业前几年的工作都是在相对基础的岗位,即便有加班,也绝对不可能挤不出时间去充电的。

更多的可能是晚上熬夜到凌晨,只是在看综艺节目、追剧;

花钱报了线上的学习班,从来没学完课程。

买了很久的书在床头的书桌上落了灰尘,也只是翻开了扉页。

惰性的使然使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唾手可得的短暂性开心和刺激,而受不了循序渐进地成长步伐。

04


小时候,爸妈经常说:“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

以前对这句话特别不屑一顾,感觉就是哄哄小孩子的,没有一点儿新意。

现在才发现越是简单的话语,蕴含的人生道理越深。

当时看到章子怡自己在拍摄《卧虎藏龙》经历的时候讲过的一个故事,说她为了得到“玉娇龙”这个角色,每天在外面练功,把自己的指甲都练断了。

那时感觉这件事情特别不可思议,这样对自己也太狠了吧。

后来才发现,但凡能够在自己的行业中取得一些成就的人都是狠角色。

汤唯当年演完《色戒》遭到封杀,几年间没有新戏可拍,于是到英国求学,并坚持学习英文,后来在韩国的一次颁奖典礼上以一口流利的英文让现场所有观众折服。

再说到马云,很早之前看过他在英语班教过的一个学生写得关于他经历的一本书。那个学生认为,对马云影响最深的一件事,应该是少年时期,每天早起在西湖边学习英语的经历。

如果单看马云的学习成绩,也许他天生不是一块儿读书的料,毕竟高考两次才考上了一个杭州示范学校,绝对算不上学霸。

可是他的学习能力和不断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绝对非一般人可比。

就连曾经以批判教育体制、年少退学、成为少年作家的韩寒,

也在微博中写道: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学习”两字,不分地点环境,是一件终老要做的事情。

年轻的时候总是看得不够长远,感觉反正做什么工作都能养活自己,也不影响生活质量,长此以往可能只会依靠体力来出卖自己的时间和劳动。

学习苦吗?的确很苦,江疏影讲到自己留学英国经历,为了学好英文,天天啃书、背单词,几乎到崩溃,很多次想放弃。可是再苦再难坚持下来了,所以她能够在英国首相梅姨访问中国时担任大使。

哪怕是在最看中颜值的娱乐圈,能够练就一身真本事,具备硬技能,也才能博出自己的天地。

学习的苦看起来很难,其实它就像一片未经探索的宝藏,随着扩充的知识面越广阔,突破的边界越宽,得到的东西越珍贵,路途走得越顺利。

生活中的苦过起来似乎很简单,反正不用思考不用改变也不费什么劲儿,可这是一条无底洞,越走心会越慌,一眼就可以看到前景的灰暗无光。

有人说,无论身体和大脑,所有让你“不爽”的东西,对你都是有用的。

当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可是不能否认,学习的苦就是这种让你“不爽”的东西。

而敢于让自己“不爽”的人,最后都成了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