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律绝如何避免四平头和合掌?
在创作律诗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律绝有很多“诗病”,今天只谈在律诗的对仗中,时常会出现四平头,造成句式在形式上雷同,严重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感。
还有合掌,造成了语意上的重复,徒占诗句空间,缺乏新意,影响了诗歌的意境美和诗家语的凝练美。
所以,这也是对仗的禁忌。那么应该怎样解决对仗句中的四平头和合掌呢?
今天就主要和大家交流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同时,谈谈对仗句的节奏停顿相同、语法结构相同、平仄音步相对。
1、何为四平头?
这个概念目前没有统一定义,比如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同一类词性的词语起头。如,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两联各句开头词语“巫峡,衡阳。青枫,白帝”,四个地理名称的名词,即四平头句式。
再如, 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词语“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短语的副词开头,亦为四平头。
再如, 如有诗中间两联:
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头词语“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名词开头,亦视为四平头,有的也称“四扇屏”。
从上述例诗中不难看出,四平头,最常见的是四个名词开头,所以,人们往往把四个名词开头的对仗句理解为四平头。
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因为例诗也告诉我们,四平头还有副词开头。由此可见四平头的类型复杂多样,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四平头,不仅仅是名词和副词开头,从现代汉语词性的角度来说,还有其它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开头的对仗句,都属于四平头。
简言之,只要是四个对仗句的开头词语的词性雷同,就是四平头,就是对仗句的禁忌。
2、为什么说四平头是律绝的禁忌?
因为,律诗四个对仗句的开头,都是相同的实词或者虚词,这就导致了在造句模式上基本相同,甚至是一模一样。这四个雷同句式,势必造成句式在形式上的重复,吟诵时极为单调、呆板,破坏了诗歌句式富于变化的音律美。所以说,四平头是律绝的禁忌。
3、怎样避免四平头呢?
如果是五律,承句转句的名词有两个的话,两个名词尽量不要接得太近,中间要有动词或者形容词把他们隔开,画面才可以活起来。使对仗句错落有致,此起彼伏。
承句和转句中,名词的位置:1/4、2/5。至少一个准确的,1/3 虽然也可以 ,只是两个名词的位置太近了,就欠生动了。
《五律 南山竹海》独酌
浓翠淌南山,幽篁共水连。
风含春露拭,目远倩云缠。
动念折青杖,行歌踏碧烟。
安恬寻梦去,隔岸不知年。
——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1/4、2/5。承联的名词中心词1/4:1风4露,1目4云;转句的名词中心词2/5:2念5仗,2歌5烟。
幽篁,竹林。独酌先生的诗非常的好 ,大家看第七句 第八句:“安恬寻梦去,隔岸不知年。”写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两句。
七律名词位置。虽然没有1/4、2/5这个规矩,但是名词也不可过多、过近。关键是名词要放在不同的位置,尤其是两联的对仗句,开头词语的词性不能雷同,要富于变化。这样就不会出现四平头了。
顺便说一下,在律、绝造句中,无论哪一个诗句,名词和动词都不可使用过多。一般地说,在一个诗句里名词或者动词,每一种均不能超过两个。名词超过两个,就会导致乱景,令人眼花缭乱,不知究竟所云。动词超过两个,就会导致多动症,使读者在欣赏时产生疲劳感,故美味不可多用。
合掌
1、什么是合掌?
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
2、常见的合掌有哪些情形?
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如,
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皆”、“尽”合掌。
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常会构成合掌。如,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闻与听,合掌
同义词对偶:如,
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合掌。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
下句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句的:如 ,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也是合掌。因为宣尼、孔丘本是一个人。悲与涕同义。获麟与西狩是同一件事。
(2)、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
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
——“怀先哲”、“忆昔贤”,意思基本相同,合掌。
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
——“遗址破”,“旧城残”意思基本相同,合掌。
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
——“沙丘”、“瀚海”意思基本相同,合掌。
(3)、事异意同。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如,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也属于合掌。
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上下句意思相近者,均视为合掌也。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噪”对“鸣”、“逾静”对 “更幽”,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所以就合掌了。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唐.郎士元)
——诗句中上下句的后三个字“不可听”与“岂堪闻”句意相近,因此应当视为合掌。
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林黛玉、史湘云)
——牛女就是织女,而“织女,天帝孙也。”,所以这个诗句合掌了。
3、合掌的危害
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合掌不能带来新意,对仗内容重复、情意单调。
4、合掌对——案例警示
为了加强对合掌的认识,现特将《楹联报》王妄君戏拟之《合掌对两串》转录如下。这两串“合掌对”拟得很好很有启发性:
(1)、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2)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神洲千载秀,赤县万年春。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总之,合掌是律诗中的大忌,这是应当避免的。
三、对仗句的节奏必须相同
1、什么是诗歌的节奏?
节奏,是表示语气停顿的。诗歌是吟唱的,所以是有拍节的,所以遇到节奏点就要稍作停顿,这样才能产生节奏感,抑扬顿挫,具有音律美。
2、对仗句节奏的格式
(1)上二下三格。如[唐]李白《送友人入蜀》的颔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2)上四下三格。如杜甫《蜀相》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上三下四格。如[唐]白居易《答客问杭州》的颔联:“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4)上二下五格。如白居易的绝句《对酒》(其四):“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
四、对仗句的语法结构务必相同
(1)主谓结构句。如[唐]杜甫《望牛头寺》的颔联:“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春色(主语)浮山外(谓语),天河(主语)宿殿阴(谓语)。
(2)主谓倒置句。如杜甫《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意思是:堂上燕(主语)自去自来(谓语),水中鸥(主语)相亲相近(谓语)。
(3)动宾换位句。如杜甫《月夜》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意思是:香雾(主语)湿(谓语)云鬟(宾语),清辉(主语)寒(谓语)玉臂(宾语)。
(4)无主语句。如[宋]欧阳修《戏答元诊》的颈联:“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这是两个连动式句式:夜闻(谓语)归雁(宾语)生(谓语)乡思(宾语),病入(谓语)新年(宾语)感(谓语)物华(宾语)。两句都没主语。
(5)无谓语句。如[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颔联:“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山中一夜雨(名词偏正短语),树杪百重泉(名词偏正短语)。
(6)并列复句。如王维《送崔兴宗》的颈联:“塞迥山河静,天长云树微。”
——塞迥(主谓句)山河静(主谓句),天长(主谓句)云树微(主谓句)
(7)名词戓名词性短语组成的诗句。如[宋]陆游《书愤》的颔联:“楼船夜月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名词)夜月(名词)瓜州渡(名词短语),铁马(名词)秋风(名词)大散关(名词短语)。
注:例(4)无主句;例(5)(7)无谓句——统称为不完全句。
五、对仗句的平仄音步务必相对 (主要看节奏点)
(1)平仄仄,仄平平。如[唐]李白《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仄平仄,平仄平。如[唐]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如[唐]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如杜甫《咏怀古迹》的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