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想想看过的电影,是不是一般都有男女主人公?要变换场景、服装,还有很多道具,还有好多配角、群众演员。故事也有过程,一般从以前、昨天,到今天,到以后、未来。有景色,戏不够,还有爱情凑。哪有像《十二怒汉》这样一个场景演到底的电影!?
拍这个电影,得多省钱呀。一间房子,12个人,就在那里说了一个半小时,还是黑白片儿!但却这么好看,我一口气看完,没有暂停一下。是什么这么吸引我?看完了总结一下吧。
一是内容。故事层层剥离,让剧情整个反转。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用再讨论都能举手表决男孩有罪,到他们一个一个被说服,转变看法,全部认为男孩无罪,整个过程逻辑推理严密,从一人怀疑男孩无罪,到两个、三个、四个…到十二个,8号陪审员说服了每个人,内容扣人心弦。内容绝对大于形式、技巧。
二是“疑罪从无”的判决思想。只要存在合理的怀疑就不能定罪:我们不是要证明这个孩子没有杀人,我们只是无法确切的证明这个孩子杀了人。这一点对我这个法盲来说触动挺大。
三是这十二个人。每个人性格、特征鲜明,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每个人都有故事。有人情绪化严重,有人理性思考,有人观察细腻善于发现蛛丝马迹,有人简单草率,有人善于提出大胆假设,有人善于严密推理,有人带着偏见,有人洞悉人性。这十二个演员演技一流,主演是亨利•方达。
四是人性。是对真相对生命的尊重。死者来自贫民窟,被告是他的儿子。人们对这样两个人的生死根本不屑放在眼里,包括法官、律师和陪审团里的绝大多数。陪审团里只有一个人提出异议,遭到了其他成员的不满,认为不用浪费这个时间再讨论,所有的指证都明确得不能再明确了,而且像被告这样的小混混、这样的人,就是罪有应得。但在激烈的辩论后,那11个人选择了被说服,选择放下偏见,服从真相。
看完电影以后,我意犹未尽。又用快进的方法,把影片掠了一遍,看到了镜头拍摄位置的变化。故事开始,镜头略高于人,让人感到纠结无望听天由命。中间一部分,镜头变水平,在对话。争论最后镜头略低于水平,有点仰拍,会偶尔看到天花板的角,让人感觉到空间的闭塞狭窄,感到压抑,争辩的气氛越来越浓。一个半小时,就是这些人,这个空间,细微处有特写,也经常用全景,群像,不可开交。人物的位置,让画面一点不枯燥,相反,引人入胜。
十二个人走出陪审室,走出法院,默默地各自走散。老人问了一下8号陪审员的名字,像是赞许,像是要记住,像是感谢他让自己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做陪审的任务结束了,电影也结束了。似乎松了一口气。但这场剑拔弩张的辩论,对自己内心的考量给每个人都会留下烙印。偶尔想起,一定会带来一些改变。我也一样。收藏下来,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