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1

2022-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apu25

我们是?

We are what we are thinking.
We are what we are speaking.
We are what we are doing.
We are what we are reading.
We are what we are eating.
。。。

我们就是 所想,所说,所做,所读,所吃......的一切集合。


兴趣爱好

我们去做某个事情,是因为在当下,自己的身体或者心理上感觉喜欢,需要,才去做它。而不因为头脑里认为某件事是我们的兴趣爱好而去做。

而因为我们曾在某个当下喜欢做某个事情,之后也经常在另一些当下去做那件事情。在事后去看发生的过程,它们就好像成了我们的兴趣或者爱好。

而一旦我们在之后某些当下不再想做它,它就不再是我们的兴趣和爱好。
把某件事情定义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类似给它贴上了一个标签。

如果只是因为某个标签,而决定做或者不做。就与当初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不同了。

(以上内容写了后反复的读几遍,觉得自己有些"过度解读”。  但还是决定留下它们。)


很难发现个人的局限

人生过去的种种经历,要么重复发生多次,要么即便只发生一次,刺激深刻,已经烙印在我们的眼里,身体,心里。
对个人的影响,就像是随时戴着各种效果的滤镜。当我们在任何一个当下,遇到类似的事情时,都会用一些固有的角度,方式去解读,评判。

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很难。
把它们取下来,更难。
用完全没有滤镜的状态去看世界,更是难上加难。


发现,并感受做事情的的原动力

做事情,如果是因为自己觉得这件事情本身有意思,好玩,可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乐趣,有所收获。

而如果是因为其他任何人,任何原因去做,会觉得是被动的,被要求(即便是 自己要求自己)的状态。

当没有内在动力驱动做事情时,很难持久。做的过程中会也不开心,不放松,不够投入。 

所以,选择去做那些内心喜欢做的,而不是头脑里“想”,“应该”做的另一些。

同时,另有一些时候,则是尝试的过程,在尝试中发现内心喜欢的,从而不断的看见自己。


是我们教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的
We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us

Sean Stephenson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想说明: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影响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

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有:内向的,自大的,外向的,开放的,郁闷的,消极的,被动的,主动的,挑战的,害怕的,欣喜的,烦躁的,宁静的,友好的,排斥的,抱怨的,无畏的…

在我们的言语,行为里,它们会被传递给当下那些我们正与之交流的他人。 对方会基于他们感受到的,有意或无意的用相应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所以:是我们自己,决定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

充分的明确这一点,可以非常清醒的,不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状态。
不再抱怨,而是面对,改变。
不是改变他人,不是改变外在世界,而是改变我们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