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仓颉造字:为文化做基础
仓颉,史前传奇人物,自战国以前的典籍中却很少提及。最早提及仓颉的人当属战国时期的荀卿,后来仓颉逐渐被发展为黄帝的史官(史官这称呼是后世人确定官职后的称呼)。
传说,黄帝一统华夏后,对于结绳记事和符号认字的法子,并不感到满足。他于是就吩咐仓颉想办法,取造字。
仓颉也是苦恼,他在洧水河畔南岸的高台上造了屋子住了下来。然后想了很久很久,也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的时候,天上来了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到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个蹄印,但不知道是哪个野兽的。此时,正好来了一个猎人,仓颉认为这个猎人或许会知道一些。.
猎人看了看说:这显而易见,就是貔貅的蹄印,别的野兽都不一样。但是你要再拿个别的,我也一看就知道。
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后,备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然后让大家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
从刻,仓颉开始注意起了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
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就这样,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
仓颉发明的字,受到了黄帝的器重和人们的称赞,名气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仓颉头脑发热了,眼睛顶到头顶心上去,谁都瞧不起,造的字也开始马虎起来。
黄帝非常恼火,他容不得自己的臣子骄傲大意,决定要让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黄帝召来了最年长的长老,让他们去劝导仓颉。老人们想到了办法就去找仓颉了。
此时,仓颉正在教部落里的人识字。老人们默默地来到仓颉身后,和大家一起认真听着。仓颉讲完后,其他人都散了,可老人却没有走,还坐着老地方。这引起了仓颉的奇怪,他问老人们为什么还不走呢?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本来意思是千里之远,而你却教人念成千金之重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是两座山叠起来很重,你倒是教成了去千里之远的地方。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仓颉羞愧的无地自容,他深知自己太过于骄傲,已然犯下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
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功德,但你可不能再骄傲自大了啊”
从此以后,仓颉对待每个造的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然后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使,才正式把字定下来,然后再传到每个部落中去。
语言文字是文明摇篮,不同的文字就造就不同的文明。其中原因是因为存在理解偏差,就像中国人说的大败,根据语气就能理解出两个意思。可是在外国人哪里,就是两个单词“victory和defeat”。也许中国人能联想到的东西,外国就不一定能联想的到,从而就会造成偏差。有了偏差,也就成为了导致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人觉得好,但在外国人眼里可能就是坏的。外国人觉得好,但在中国人眼里可能是平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