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风语阁人民广场

古文观止 || 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五)

2024-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昨天我们讲到,重耳面对秦国抛来的橄榄枝,面对这样大的诱惑,眼看着唾手可得的王位,自然是心动不已,然而他又有些犹豫不决。

因为他此刻拿不准穆公的真正意图,另外,此时国内里克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局势亦很难把控。

所以,在这种两难的情形下,重耳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他去找舅舅子犯商量对策。

子犯,即狐偃,姬姓。大戎人。大夫狐突之子,晋国重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子重耳的舅舅,晋文公的五友之一,是未来成就了晋文公的首席谋士。

在重耳很小的时候,狐偃就悉心培养他,再到被迫流亡,跟随重耳十九年不离不弃,甚至毅然牺牲自己的父亲只为了辅佐重耳。

其实,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谋划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宏图霸业。

可以说,在重耳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狐偃功不可没,他为重耳成就霸业付出了毕生心血。

狐偃其人,深谋远虑,眼光独到,亦有远见卓识,他的人品和才华备受各国诸大夫的推崇,他高瞻远瞩,具有超高的政治预判力,他可谓人间清醒,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见解。

所以,当他看到重耳狐疑不决,左右为难之时,果断告诉重耳:“孺子其辞焉!”

狐偃劝谏重耳一定要辞谢穆公的好意,并警醒重耳说:“一个在外流亡之人,没有什么宝物,只有仁亲为宝物。”

现在先君驾崩,是国之大丧,如果趁这个举国哀伤的时刻去夺取王位,那就会落得不忠不孝之名,今后就会像无根之木,难以在晋国牢固地立足、繁盛。

这其实是狐偃的政治远见,重耳不能因争一时之利益,而陷入被天下声讨的旋涡。

只有辞谢秦王的美意,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并不贪恋王位,让自己的仁爱之心,来收获永远的好口碑,这样才有利于后面王位的争取。由此看来,狐偃果真是深谋远虑啊!

狐偃这番仁爱之心的话语,顷刻就说服了重耳,令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在狐偃的良言相劝之下,重耳终于放弃了这次看似“大好的机会”,为日后的正式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重耳在秦客面前婉拒回国继位的请求,还用言行表达了对于父亡的哀恸之情。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

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

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什么是稽颡之礼呢?就是跪在地上,用额头触地,这个礼很重,是古时服丧者答谢吊唁者的礼节。

重耳行完稽颡之礼后,没有再行鞠躬礼,而是哭得跟个泪人似的离开了,他没有跟秦国的使者进行私下的交谈,除了正常的吊唁仪式外,其他的话一概不说。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

秦国的使者见重耳如此,也无话可说,只得回去复命了。

这里提到了子显,即公子絷,嬴姓,秦国公子。韩之战,秦国把晋惠公俘虏,公子絷建议将他杀死。

这个人对重耳来讲是个极为重要的人,公元前636年,就是公子絷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继位的。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穆公说:“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而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由此可见,狐偃的这步棋是多么高明。秦穆公闻言是赞叹不已,夸赞重耳是大仁大义之人,后生可畏,前途无量。

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经不住诱惑的人,哪怕有朝一日侥幸得到了天下,也会因为德不配位,最终失去天下。

而重耳面对诱惑能审时度势,学会克制,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口碑,也为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