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
已经不记得多少次要说祭奠青春,可是我们的青春到底从何时开始死掉的。
从离开校园的那一刻起吧。仿佛温水煮青蛙那样的悄无声息,我们的年少轻狂就这样在温水中被煮死了。就好像我的文字一样,好像工作之后所有的文思都跟随着那一张毕业证书褪去。好多人问我,你怎么都不写文章啦,那是个好习惯。我又何尝不知道那是个好习惯,一个让我少有的引以为傲的习惯。可是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标点都书写的是一个敏感的灵魂,年少的敏感早已被我尘封了,何必再打开,取而代之的是,对岁月敏感的心。
已经不愿意再照镜子了,害怕发现自己长了白头发,害怕自己法令纹变深了,更害怕的是看到自己的整个线条在下垂。笑笑自己,一个大老爷们怕什么老,可是当你的生活节奏,心理状态甚至是爱好突然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时候,会有一种内心的恐惧,就好像人类面对外星人的想象,有一种带着恐惧的试探,也依然怀有满满的好奇。可能很多八零后看到我的担忧在翻白眼,可是这正是九零初的一代人面临的事情——初老。
1
初老是什么?
那,什么是老?
好像很难解释。现代的社会好像对于养生添加了一点点不友好的因素,蹦个迪都要带个保温杯。似乎红枣枸杞就是初老的代表,甚至有的人会说,我已经没有在怕的了,老子就是要泡枸杞了。问题是,泡枸杞为什么要怕,难道这个世界的恶意与嘲讽就是来自这无辜的枸杞吗?
其实,这是一种状态。人生进入另一个阶段的状态。而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关注生命。
好像年纪越大,越是看尽了生老病死,生命的脆弱让自己更加珍惜每一秒的时光。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生命的。开始在包包里会放保温杯,开始在夜里九十点钟就已经吵着要回家,即使回到家也是静静的看着窗外发呆,同时还会给自己泡了杯热茶,开始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甚至是开始关注身边人的生活状态。年少的自己是特立独行的,不会在意身边的莺莺燕燕,当我们开始关注生命的时候,才发现好多曾经被我们忽视的。
老,与年龄无关。就好像青姐会说,我才是我们部门最老的那个。二十多岁的人,六十多岁的灵魂,搞得自己跟修仙一样。偶尔会刻意把自己弄的老成一点,因为感觉那样就是看尽繁华,曾经沧海;而有的时候却又宛如智障,因为感觉那样就是不谙世事,一尘不染。活得纠结又拧巴,初老可能就是这样,仿佛什么都明白,其实什么都不明白。
2
还是忍不住去看了《悲伤逆流成河》,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情怀的。去之前Serene还提醒我记得带纸巾,好多人都哭的一塌糊涂。怀着一颗好奇它有多难看的心态去了,结果真的没有让我失望,矫情的台词,生硬的剧情,还有可怜的老戏骨要在阳光下逆光慢动作行走,还有硬拗的升华……我跟Serene说,带纸巾应该是为了上厕所吧。
可,毕竟还是好多人看哭了。或者是我已经不能被这些小清新的青涩而打动了。这算是哭点变高还是内心麻木。我不愿承认是后者。因为关于亲情的电影,我还是能象征性的掉几滴眼泪的。对,已经停止了对爱情的遐想,转而是对亲情的感慨。岁月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我的青春已死。”我苦笑着对Monica说。
“青春是疯狂的,你只要还能疯狂,义无反顾的去过你想要的生活,你的青春就还在。”
“那我可能……没有过青春。”我带着仇恨看着Monica。这个睿智的女人戳破了我的青春谎言。随后我们在风中狂笑。
长大后,感动方式也随之变化。不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爱情故事,反而是平淡如水的一点哀伤,一个幽怨的眼神,一次短暂却又惊喜的相遇,可能都会让我动容。儿时爱看的是琼瑶和金庸,认为激烈的冲突,矫情的三观才是好看;而现在是看王家卫、李安,认为深入灵魂的刻画才是最动人,而那样的精神,也只有长大才能够读懂,才会明白,谁又不是阿飞呢,那只无脚的小鸟,一生只会落地一次。
3
与人相处似乎看中的是三观,而不是容貌。
好像从小就这毛病,爱跟好看的人玩儿。只要是长得好看,不管脾气多臭也都能凑合着一起混。年少时期,似乎是没有关注三观这件事,只要满足眼福就已经足够。工作之后,开始关注身边的朋友的对事物的态度(当然不能放弃颜值的标准)。便开始通过一些身边的案例,“试探”其他人的态度,仿佛调查问卷般,分析所有人。有人说,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真的是这样吗?应该是你疏远了越来越多的人。这都是相互的。有的人注定渐行渐远,而有的人注定相伴一生。
今年是忙碌的一年,不仅是工作,还有学习和生活。偶尔坐在家里,会想Leanne在做什么,最近过得怎么样。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想要拿起手机问一下她。
这几年明白一个道理。友谊真的不是靠高频的信息维持的。两个人只要不是生活在一起,便会不断在各自的人生中开启一扇又一扇新的大门,没多久你便会听说,彼此又认识了新的朋友,有了新的奇遇。内心会有零点零一的失落,因为自己未曾参与;却有零点九九的欣慰,因为你并不孤单。但不需要怀疑,哪天再约出来,一定是如初见。
九月份跟几个高中同学聚了一下。同学聚会无非几个话题——你的近况,我的近况,其他人的近况。我们成为了彼此浏览另一个世界的窗口,但感情依然热络,总会排除万难的见上一面,分别时依然会依依不舍。当年开学的第一天,见到的那群面孔,谁会想到,三年之后将各自远去,还记得毕业散伙饭大家还哭的一塌糊涂。现在想想,那种眼泪其实是很复杂的。为同窗,为自己,为彼此。
4
假期约Monica出来“独处”,两个人的独处,这也是Monica告诉我的。那种状态确实是最舒服的,也印证了彼此之间的真挚。“朋友”的前提是真诚——真实坦诚。在他面前,我可以成为我自己,我可以只是安静地思考或木木地发呆,却不担心冷场的尴尬,我的神经可以放松到无所思、无所想、无所虑,我可以像一只静态的玻璃杯那样透明地存在着,就像不在一样。
坐在茶室,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听着她对于昨天看的那本书的见解。内心的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她今天的发型不错。说到某句话的时候,她的语调突然高了一度。隔壁的那一桌男女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在说着什么。她不会关心你是否在真的听,你也不会担心她是否在意你的内心戏。那个下午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时间,比一个人独处还要轻松。
“个人的独处常常妙不可言,但有时会伴有一丝不安、一点错觉,会出现时空的恍惚感,或是对真实存在的怀疑,就像一个人在山间树林游荡的时间长了,会有种不辨归途的迷糊。而与“知己”一起的“独处”扫除了这样的疑惧,让人更轻松温暖、更安心逍遥,与之相处就如同与自己相处一样自在自然,没有造作,毫不刻意,不必说话,无需交谈。”
广州的十月阳光正好,温度正好,会有些许的干燥。走在马路上,阳光晒到脸上也不会特别热辣。初秋的时光会是一种享受,没有萧索,却仍留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