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

不要给孩子套上思维的枷锁

2018-05-02  本文已影响71人  莹莹_

之前我就《终身成长》这本书写了读完这本书,我得到解脱与成长,这篇单独说《终身成长》在教育方面给我的启示。

向孩子传递成长型思维

之前我提到了我的固定思维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我们在懵懂中高估自己、论断他人、放弃努力。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害惨”了自己时,肯定不希望下一代重蹈覆辙。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说“父母针对孩子的行为,即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并无意义。只有父母本身的特质,即父母是怎样的人,才能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在思维养成方面,同理,父母首先自己改变,养成在成长型框架下看问题的习惯。

最近长辈总提到我家宝宝胆小。有人敲门,家里人开吹风机,家里人吹萨克斯,种种都让宝宝一惊,害怕得躲到长辈怀里。每到这时,长辈总说“这孩子胆小。”

这时候,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从成长角度去看。比如孩子害怕吹风机,娃爸就把宝宝抱到我身边,让她摸我的湿头发,感受吹风机最低档的微热风力,再摸摸我被吹干的头发,告诉宝宝:“妈妈,吹头发。”宝宝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事物的概念,也有助于缓解恐惧心理。

关注成长,而不是此时此刻的特质。心念于如何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根据她此时的表现对她下定义。

父母另一种伤害孩子的方式,就是评价别人的孩子:谁谁家小孩穿今天表现真差劲!隔壁小孩连这么简单算术题都不会,天生脑子不行!

父母的每句话都在传递信息,而这些负面评价就是在帮助孩子养成固定思维的习惯。更适当的做法可以是:

那个小朋友今天看起来表现没有平时好,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呢?隔壁孩子这个算术题不会,你觉得是因为什么呢?你掌握了,是因为学到了合适的方法,而他可能还没掌握,你可以帮助他吗?

不要在任何场合下,把错误的优越感灌输到孩子的心田里。帮助她从小就认识到:每个人经过努力学习、掌握技巧,都可以掌握某种技能。

不纠结孩子早期的水平

《终身成长》中提到,杰出教育研究人员本杰明.布鲁姆对120名杰出的成功人士进行了研究,包括钢琴家、雕塑家、世界级运动员、数学家、神经学家。大部分人在童年时并不出色,在认真接受培训之前也没有展现出什么明显的天赋。即使到了青春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也无法仅凭当时的能力看到未来的成就。是他们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投入,加上旁人对他们学习上的支持,带领他们登上顶峰的。

固定思维更容易依赖、相信天赋,而选择性忽视成就背后付出的大量努力,认为这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天赋。可是,我们无法知道努力和时间会把一个人变成什么样子。正如学校里的考试成绩并不说明什么。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上学时成绩好,但一味被动投入学习中,丧失了主动选择和思考的能力,稀里糊涂进入大学选择了专业,但一旦得到更多自由,同时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毕业后工作是在应付差事,人到中年后又把这一切归于人生的无可奈何,中年必有的猥琐油腻。

只要孩子热爱生命,发展自我,进行各种尝试,对自己在社会的位置进行确认的过程中,没必要纠结于早期发展水平。

成长型思维与校园霸凌

对于校园霸凌,人们都同情被霸凌的弱者。弱者不但身心遭受伤害,而且还会养成固定思维。即使被霸凌的一方刚开始没有固定思维,长期的欺凌行为也会给他们植入固定思维,特别是当其他人只是袖手旁观甚至助纣为虐时。这些受害者在没有人站出来保护他们时,会开始认为这一切是自己应得的。他们开始评判自己,认为自己确实低人一等。

德韦克是怎么认识这个事情的呢?她主张学校可以打击校园里评判他人的氛围,创造成长型思维氛围,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校园霸凌的发生。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校的老师戴维斯帮助长期遭受欺凌的一名又胖行动又笨拙的女生摆脱了原来的境遇,交到了朋友,甚至原来欺凌她的人到了新学校保护她免受新的欺凌。

戴维斯老师的做法是把欺凌者领入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不评判施暴者,不指责他们的个性和行为,而是让他们感到自己受欢迎,关注他们人际上的进步并提出表扬,帮助他们向着自我提高的方向努力。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在之前的文章读完这本书,我得到解脱与成长中,我提到了中学老师给我贴的标签“聪明”对我的负面影响。这位老师在向我释放善意,就如同很多父母师长喜爱某个孩子一样,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喜爱与支持。

给孩子贴正面标签,比如聪明、勇敢,孩子会担心自己下一次不能达到要求,会放弃挑战,因为一旦挑战失败,他会失去这个标签。不要说这个孩子是个艺术家,那个是个科学家,孩子可能会害怕失去这个头衔而畏缩不前!

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他会暗暗担心自己验证这个标签,甚至言行上不由衷地去满足这个标签。负面标签也会让孩子养成固定思维模式,更容易产生内疚自责心理,不轻易饶恕他人,容易苛责。

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表扬孩子时,不应该表扬他们的个性特质,而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夸奖孩子的智力/能力或贬低之并不会如你所愿让孩子成长,换一种成长型的模式来和孩子对话吧。你可以说:

我看到你为这个模型付出了很长久的努力,搜索了很多资料,即使遇到困难你也不想放弃。
你这次成绩考得比上次好,是不是因为这次你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

除了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也要从小帮助孩子不给自己/他人贴标签的习惯。

孩子把碗打碎了:我真笨,什么都干不好!
父母:不要这么说。你不笨,你只是摔了一个碗,捡起来就可以了。

另外,在学校选择和学习问题上,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我曾经和一个同事吃饭,同事在海淀区买了房,孩子要上的小学、中学、大学都已经选择好了,并教导我尽早打算,甚至买房时要考虑以后孩子补习班的远近。

我为现在有的父母如此焦虑感到可惜。我的主张是以孩子生命价值的实现为主线,以此来引导学校、补习班的选择。我们这一代已经走过了以成绩、学校为主导线这样的求学旅程,也经历了不必要的压力、攀比,却从未认真深入思考自己内心想要的方向。有朋友的孩子,一路优秀,北京四中、清华大学上下来,但他自从上大学,得到了自由,却不知道怎么做选择,他习惯被牵着鼻子走了。他从大一开始打游戏,颓废度日。大三时被学校勒令退学,后来花钱去了国外上学。我不否认好学校能提供的好环境、优秀资源和人脉,但我也绝不会从小就把名牌大学=成功这样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从而让她慢慢丧失了内心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由的思考,主导自我和做选择的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