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而各国恐惧,不怒则天下战火全熄的他们真的是巧言令色的佞幸之辈
![](https://img.haomeiwen.com/i5517749/534d14b69335be7e.jpg)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缔,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也不信任他;游说秦惠王,因为秦国刚刚处死商鞅,讳恨游说的人,因而不任用苏秦;到了赵国,赵肃侯让自己的弟弟赵成出任国相,封号叫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最后去燕国游说,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拜见燕王成功说服合纵。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那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而得以去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可是他害怕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派人暗中引导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感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用以实现功成名就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就告诫门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这时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着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来投奔苏秦,自己认为都是老朋友了,能够求得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气,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谁值得侍奉,只有秦国能侵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了。最后张仪在苏秦的暗中资助下才有机会拜见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策划攻打诸侯的连横计划。
孟子滕文公下一文中就有: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于是就有人说苏秦张仪没有立场,是巧言令色的佞幸之辈,杨雄就说过。其实孟子跟张仪、苏秦一样,也是周游列国推销政治理想的人,谁又比谁高贵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没有错,但它是也仅是个人的修养而已,要求自己可以也很好,若要求别人那就不是很好了。我看到的是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之久;张仪也一样,安中国者,各十余年。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这也是他们唯一能凭借的东西,在贵者恒贵,贱者恒贱的社会做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还有谈佞幸的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