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佛、儒、道专题哲思

禅宗简史009:如果心不得安稳,即使你踏遍千山万水,也依然被妥妥

2020-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国学关老师

  四祖道信大师,俗姓司马,今河南沁阳县人,生而超异,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宛如宿习。(根器大利者也,普通人只对名利感兴趣)

      道信禅师七岁出家。其剃度师戒行不清净,道信禅师曾多次劝谏,但是对方却听不进。

      没有办法,道信禅师只好洁身自好,私下地持守斋戒,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而他的老师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

(缘分未到,遇不到好老师,然而佛陀告诫我们,“依法不依人”。所以,真正发起道心的人,没有任何的困惑,快乐啊!)

   后来,道信禅师听说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县)有二僧在隐修,便前往皈依。

      你道这二僧是何人?

      正是从北方前来避难的三祖僧璨大师和他的同学定禅师。

     在皖公山,道信禅师跟随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

       道信禅师开悟见性,当在这期间。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

  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你想求解脱,我先问问,谁绑了你啊?)

  道信道:“无人缚。”(没人绑我)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简单不?)

  原来,吾人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束缚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体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在。正如今天,许多人爬珠峰,潜海沟,踏遍千山万水,辗转五湖四海,依然无法收获快乐,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不得安稳,他们依然被牢牢的困在心牢之内。

  道信禅师开悟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留在祖师的身边,一方面侍奉祖师,以报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师的加持,做好悟后保任(这四个字的含义啊,要想说透,三天三夜说不完)的工夫。这样有八九年的时间(亦说十年)。

  在这期间,三祖不时地点拨道信禅师,并不断地加以钳锤,直到因缘成熟,才把法衣托付给他。付法的时候,三祖说道,“当年慧可大师传法给我之后,寻即前往邺都,行游教化,时间长达三十年,一直到入灭。如今,我已经找到了你这个继承祖业的人,为什么不去广行教化而要滞留在这里呢?”

  于是,僧璨大师便离开了皖公山,准备南下罗浮山弘法。

       道信禅师当然非常希望能随师前往,继续侍奉祖师,但是没有得到祖师的同意。祖师告诉他:“汝住,当大弘益(你就住在这里,不要跟我走了,将来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师走后,道信禅师继续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因缘成熟了(吾辈凡夫,对这“因缘”二字毫无知觉,每每逆天而行,能不碰壁乎?),道信禅师便离开此地,四处游化。

       隋大业年间(605-617),道信禅师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某座寺院。

        不知在这吉州城里发生了怎样的奇事?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