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鉏麑
春秋时期,晋灵公执政,贪图享乐,暴虐荒淫,佐政大夫赵盾屡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为所动,反而视赵盾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命刺客鉏麑(音同锄泥)刺杀之。一天黎明前,鉏麑潜入了赵盾家的大院,摸到了赵盾的房间,发现门已经大开了。原来赵盾勤于国事,已经一身朝服正预备着上朝觐见,只因天色尚早,就坐着闭目养神,稍息待命。此时夜幕尚未退却,天地间仍是一片黑暗,正是下手刺杀的绝佳时机。鉏麑却迟疑了起来,赵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动了鉏麑,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鉏麑不忍心刺杀赵盾,便又退了出来,为难地在门外叹言:“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赵先生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啊!如此勤勉恭敬之人是社稷之重臣。杀国之重臣对不起国家,受君命而不从是无信于国君。违君负国莫如去死!” 鉏麑不能违心去杀社稷之臣,又不能弃君命于不顾,于是便一头撞死在门口的槐树。
这段记载来自左丘明之《左传》,太史公也采用这种看法。鉏麑虽然只是个小人物,但他的行为操守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本分,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胸怀天下,国家至上的大境界。他大可奉命行事,杀人讨赏;亦可远遁他乡,置身事外,然而他却选择了一种常人思维之外的第三条路,舍生取义,配得上“士”的美誉,春秋时的侠义之风也可窥见一斑,令人惊叹。
这种高度又远非一般的恪尽职守可比,它是一种着眼大局不计私利的大心胸,舍弃小我成就大家的大情操,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的大智慧,敢于担当勇于赴难的大无畏!晋灵公有赵盾这样的社稷之臣而不知重用,得鉏麑这样的力士而又才非所用,鉏麑触槐,赵盾逃逸,又岂止是晋国之不幸,抑是英才之不幸。
在感叹敬佩鉏麑之余,我又有所遐思,国之所幸不在英才辈出,而在得英才而用之。而化育土壤使天下英才脱引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则更是立国之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未有天才之前,须有培养天才的土壤。” 韩愈在《马说》篇中也有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英才也好,天才也罢,都需要有适合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环境,需要慧眼识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机制,才能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小人物也能演绎出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