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文学作品>散文

大数据分析作品?

2019-07-30  本文已影响96人  寻虎

在科学理性霸权的时代,数据成了真理的代名词,逻辑成了上帝。

网络上盛传一本书《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声称用大数据分析最受欢迎的作品。我很怀疑这种作者和追捧他的人读不读书,他们是在做算术题吗?对文学的理解如同收废品的人论斤两计算,如此糟蹋文学,以肉麻当有趣,底线何在呢?

这本书还声称越是好理解的作品,越是读者多。那么《百年孤独》好理解?作品第一段真的能懂?马尔克斯本人都不懂,评论家是怎么懂的呢?

如果以好理解与否判断读者多寡,那么唐诗三百首都好理解?历史上读者最多的《圣经》好理解?

作者的潜台词无外乎是好理解,就容易畅销。那么我又要问:口水文是最好理解的,是不是都畅销?

哦,我明白了,作者的意思为了多赚钱,作品写得越通俗越好,姑且不论观点对错,这样真的好吗?一个作者要不要有一点追求呢?

其实我说的一切都是对牛弹琴,因为写这种书或者读这种书的人,早已放弃了自由,将写作当做垃圾贩卖而已,和心灵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布罗茨基说,世界大约是不堪拯救了,但个体还是可以拯救的。

我想说,不是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拯救,将自由换成锁链的人如何拯救?在他们的眼中,自由不能换钱,锁链是铁做的,七毛钱一斤。


     

致一位考古学家的信

                         【俄/美】约瑟夫·布罗茨基

市民,敌人,怂蛋包 ,蠢货,绝对的

垃圾,叫花子,下流猪,避难犹太,讨厌鬼;

一张被滚开水反复烫伤的头皮 

使疲弱的头脑有被完全煮熟的况味。 

是的,我们住在这里:在这混凝土,砖头,木制

的碎料堆,你现在前来筛寻。

我们所有的铁丝都交叉,倒钩,纠缠,钩织。

还有:我们没爱过我们的女人,但她们怀了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