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如诗如画太和梅花谷
如诗如画太和梅花谷
文/徐志海
太和梅花谷是水利旅游景区占地6200亩,其中梅花品种繁多。除开腊梅不论,梅花大体可以分为果梅和花梅两种。果梅分别是青梅、红梅与白梅。花梅分别是真梅、杏梅及樱李梅三系。
然而腊梅不属于梅花里的一种。《本草纲目》中记载,梅花与腊梅是两种完全没有关系的植物。梅花属于蔷薇科,腊梅属于腊梅科。腊梅在初冬开放,而梅花是开在初春,两者花期相差一个季度。腊梅香味浓烈,而梅花香味清甜。腊梅的花瓣稍微硬些,梅花的花瓣稍微软些。
蜡梅有5个品种,即狗牙梅、素心梅、虎蹄梅、金钟梅、磐口梅。素心梅最为珍贵,花色为淡黄色,花瓣略大,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梅花与腊梅的花叶都可以泡茶做医药用,只是腊梅的药用价值没有梅花的高。
腊梅为何又叫蜡梅,只因为它的体内含有化学成分,即蜡梅碱和蜡梅汁。蜡梅不同于红梅、白梅、和绿梅。
红梅花色艳红,枝错节而弯曲,远观其彰显傲骨品性。只因为它们是盆景观赏之梅,所以深受丹青手玩味。踏雪寻梅,一般寻的都是红色的梅花。
白梅开的是白色的花,一至二月份开花,立春前后采收。白梅的药理作用也很多,其花瓣可制作成“冷香丸”。治气虚胸闷,清热解毒等。
绿梅乃绿萼梅,因萼绿花白,枝青叶茂而得名。 花瓣泛白透绿,有舒肝化痰,平胃理气,调脾疏便之功效。对人都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说到养生药理,《本草纲目》中皆有记载梅花可以做药丸当引子的说法,但是需要一番不菲的功夫。
梅花自古以来真不愧为“花中君子”,人人爱之敬之的地宝之材呀!
古人有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以“梅”自诩,“梅”都尚且如此,我们现代人怎甘落后呢?苦尽甘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创业也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风俗。所以现代人,也要不乏拥有梅花之风骨。
人有梅花之骨,也要有梅花之气。
在太和梅花谷里,你能感受到世外桃源的味道、田园风光的气息。梅园食舍复古的雕楼格局,原始的农家小院和当地的特色小吃,都彰显了当地人民的勤奋和质朴、以及热情好客的纯粹民风。因为竹山太和梅花谷,四面环山民风淳朴,又莅临堵河之滨太和村旁、梅花山涧之间。漫步于太和梅花谷无形间,让人感受到自己走在了真正的世外桃源里了。
现在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无规律整日熊吃海喝的,还不如选择来太和梅花谷这样的幽静美雅之地,吸食四面环山的太和之气、梅花之香呢?有人说,到得太和梅花谷享尽大自然之乐。无怪乎,处梅花之幽,享太和之静怡也。
来到梅花谷可以诗词赋歌,尽皆畅所欲言、高呼飞泉释放压力,静享梅香幽怡领略山水如画。
这里有北山书院,让你倾听赤子之声;做沙画看皮影,让你感受北部用细沙在瓶中做画与民间传统艺术之精粹。
观望诺言方舟式的幽谷卧楠与飞仙悬瀑一线天的场景,让你敬升幽谷绝妙、巧夺天工之赞;站在望梅亭,让你感受到以梅花为主题的梅花谷风光无限好、梅园有太和之骄。
其中望友、渡仙二桥皆是由梅仙的故事而后造,走在二桥上观望梅花谷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仙山、秀水、琼楼、台阁远离凡尘矗立在太和之中。
月半池和沉鱼潭相传都是梅仙日常生活的地方,像沉鱼潭取“沉鱼落雁”之意。传说梅仙在此洗漱歇脚,涌泉里的鱼儿被梅仙的美丽羞愧的沉入潭地。现在的沉鱼潭早已经被岁月的风,铸雕成褶皱般的悬崖峭壁了。如果你不经意间,走在沉鱼潭的峭壁石阶上回头看,你会发现你对面的皱褶峭壁,俨然是一尊雕像,似佛又似曾相识的某人。这也许就是参禅卧佛之玄妙。古人曾经“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这样真实的写照,在沉鱼潭回首的一刹那你也能体会的到。
太和梅花谷之所以为太和梅花谷,据说是源自堵河而围沿、因梅花山而聚气得名。更巧合的是梅花山谷,也正是在这个小小的太和村里坐落而得名。当年朱棣皇帝大修武当之时,道教信众来到太和村梅花山上,建有天明观一座。清朝以后为了避讳“明”字,改为真武殿,近代百姓在修复之时将名称改回为天明观。清嘉庆年间,这里曾发生大规模民变,朝廷派兵部侍郎谭为镇压民变,亲临地方之后,谭为探访民意,体恤民情,变镇压为安抚,制定乡规民约,并刻碑为据。民变平息后,风水师认为天明观山下的河水是向西流,意为反上,遂挖断这里山脉,并建一道观,取名太和观,以求天下太平,同天明观遥相呼应。后谭公上奏朝廷请求留任地方为官,在任期间他减轻百姓税赋,关心民生疾苦,为太和做了很多好事,死后当地民众遵其遗嘱,将其简葬于太和仙山对面山顶,今天叫做探花坟。探花坟错对面有一财神庙,为近代新建庙宇。山上还有土地庙、慈圣宫等一些小的庙宇。
此乃仙山秀水,人神空灵的地方,无形的透露着太和之气,怎能不说是养生休闲的好去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