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岁的产品经理选择大于努力产品经理

关注一下这个年增长20%的市场,享受“面性”增长

2019-06-22  本文已影响2人  Michael_Choi

「雅格布的第41篇原创」

保险行业,对于中国来说,是妥妥的朝阳行业,放在2012年前,更是朝阳得不得了。以至于行业的发展速度过快,溢出了不少的行业红利。

-01-

日进斗金的代理人谎言

大家都知道,销售肯定是最赚钱的,而保险代理人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销售类职业。他们的薪水构成部分中,除了高比例的保险佣金之外,更多的是下面分支成员的销售提成。

这个才是大头。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保险销售,或者更赤裸地说,你想依靠保险这个行业赚钱,本质上你需要靠“拉人头”来壮大你的现金流巨轮。

所以你们可以发现,很多保险内的从业人员总喜欢嘲笑保险外的其他行业,总说别人上班时间不够自由、收入上升空间受制约、能成长的地方不多等等等。

但凡明白人都清楚,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这个在哪里都适用。

很多时候他们都是7X24小时不停地去拜访客户,不断回访、不断跟踪、不断开拓新渠道新客源;所谓的时间高度自由,只是把我们约定俗成的休息时间细分开来,碎片化了而已。

我没有贬低这种行为的意思,我只是觉得,如果你脱离了保险这个行业去大谈保险代理人的潜力,就真有点耍流氓了。

毕竟如果你告诉别人,因为有行业的加持,同样的努力,你的时间、你的奋斗都被行业的发展所推动着,一段时间内,比同期其他行业的发展快了很多。

这个,我确实是认可的。

-02-

没有形成共识的市场,机会最大

很多人至今还是认为,保险是有钱人的特权,有闲钱才能买,我很理解,因为有些观念对于某些人来说,确实是根深蒂固的。

就像火苗缺少了氧气无法燃烧这种真理一样,让人深信不疑。

但这个是需要区分对待的,有些情况确实不适宜配置保险,有些情况却不得不配,尽管在教材上、报纸上、分享里总有人在强调保险的重要性,但大家还是谈“保”色变。

因为这个市场并没有形成对于保险的共识。

毕竟中国改革开发不过几十年,经济腾飞、人口红利还只是让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大部分人还在被生活所困、为生活所愁。

在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里面谈发达国家的风险配置,确实有点超前了。

论GDP增长空间

就目前为止,中国人均GDP9462美元,美国人均GDP62914美元,在GDP方面,中国还有6.6倍的增长空间。

论人均保单增长空间

而早在2016年时的数据,海外(美日韩)人均保单张数在0.8-2.0之间,国内为0.31,还有2.8-6.4倍的增长空间,即使是早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从2008年到2015年间,仍然由0.9张/每人上升到1.26张/每人。

论保费规模的增长空间

据2017年数据统计,中国内地保费5414亿美元,稳稳排在了全球第二的位置,排在第一的美国保费13771亿美元,在全年总保费上,我们距离美帝还有大概154%的增长空间。

早在2016年,我国内地保费规模早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但就像上面所说,我们的人均保单离国际发达国家水平还有2-6倍的增长空间,但保费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了。

中国内地的人口约为美国人口的4倍,再加上人均保单的差距,我们保费规模还有至少8倍的增长空间。

论保险深度的增长空间

我们习惯用两个指标来衡量某个地区,甚至是某个国家的保险业的发展情况,一个是保险深度,另一个是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 = 保费收入 / 国内生产总值

这个指标是为了反映该地区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据最新2017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保险深度为4.57%,美国的保险深度为7.1%。

一般我们会认为,保险深度超过7%的地区和国家,保险行业就较为成熟。我国内地的保险深度位列全球88个地区的36位,和平均水平相差1.56%。

就全国来说,只有北京的保险深度超过了7%,剩下30个省市自治区都没有接近平均水平的。

由于我国的保费规模在不断增大,同时GDP也再不断提升,保险深度可能整体提升幅度不会很大,也就1-2倍之间的规模。

论保险密度的增长空间

保险密度 = 保费收入 / 总人口

这个指标是为了反映出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据最新2017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保险密度为384美元,美国的保险密度为4216美元。

同样,保险密度超过2500美元的地区和国家,保险行业就较为成熟,我国内地保险密度位列全球88个地区的第45位,只有平均水平的59%。

就像上篇文章《20年间4.2亿劳动力的出走,人口不止老龄化》中提及,我国人口早已在2015年达到峰值,在保险收入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保险密度至少还有8倍以上的增长。

我们还可以看看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38年之间的变化:

从图中能看两组数据的不同变化,能得出保险深度的复合增长率为10.78%,而保险密度的符合增长率达到26.27%。

每年26.27%啊,保险密度的构成也就保费和人口,人口都过了拐点了,剩下的推进引擎就只有保费了。后面保险密度的提升,靠得就是大伙们的保费了。

-03-

在中国,什么决定了保险行业的生死

决定性因素在行业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个我在《理解市场的两个关键因素,让你的产品从零到一正向增长》里有仔细提及。

保费的提升,可能很大一部分的人会觉得,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数据有关,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有没有钱,纵使我们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提升,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我始终觉得,居民有没有钱只是影响因素,会影响到保单的销售情况,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毕竟收入与保障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直接关系,甚至可以称为:弱关系。

没有谁说我收入高,所以我保障意识强,这个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你可以说你收入高,消费欲望强,毕竟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

保险行业是否能崛起,很重要还是看这个地区的人口结构和代理人的营销情况。

首先这是个“弱关系、弱关注”的市场,而且我们根本享受不到它的任何服务效果,也没有谁想去提前享受,更多的时候它就像一种空中楼阁的产品,虚得不得了。

再加上,保险就是一种靠大数原则去赚钱的行业,试问谁会主动研究一些,不经常发生,又享受不到服务本身带来效果的产品?

在大方向上,我们都认为这是件值得去做的事情,但为什么没做?

就像健身行业一样,因为缺少人去督促、去提醒、去带领、去对比。所以代理人的营销情况,恰好成为了这个行业崛起不可或缺的因素。

代理人是布道者,也是领航员。

但仅仅只有代理人是不够的,你必须还要有推动增长的点,什么是增长点,从中国的未来的人口结构来看,经济转型过程当中,社会劳动力的债务问题是最核心的增长根源。

尤其在现在高杠杆、高房价的人群里面,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生产率又要不断提升(上文有说原因),劳动力还不断减少,这个时候债务的风险早已成几何级上升。

需求本身是存在的,只是用户自己还没觉察到这就是需求本身。这部分潜在群体有多大?按照我们目前的保险深度和密度,至少还有2亿劳动力在裸奔。

面对市场上存在的需求,有对应的目标群体,就差信息互通、达成共识了。我国绝佳的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层,就是保险行业的温床。

对于代理人来说,渠道拓展和共识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通常这两个步骤又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共识的建立,在于用户对风险的感知,这个确实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代理人去普及和推广,某些代理人可能看不上互联网的渠道,始终认为面对面、1对1这种才具有服务溢价,才有长期价值。

但其实背地里,他们也是需要依赖身边用户的口碑去扩散,去挖掘新客源。在推送单对单服务溢价的同时,又想要裂变式渠道的拓展,这本来就是一个互相矛盾的需求。

毕竟有时候,可能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单纯地反对有人侵蚀了他们的利润、抢走了既有的市场份额而已。

在商言商,除了保险产品本身,哪还有这么多的服务溢价。

为此,我个人看好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市场,也深感现在的代理人制度早已走到了穷途末路,在这种需求严重不对等,甚至断层的临界点上,机会总是在不断溢出。

第41篇  | 3082字

原创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雅格布」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侵权必究

题图:摄于泰国街道

往期精彩文章

▼▼▼

《20年间4.2亿劳动力的出走,人口不止老龄化》

《你身上的风险,多半能被量化出来》

《人生三张表,用经营公司的方式去经营自己》

-  每周三、周日晚22:00更新  -

更多商业新思考请点左下

▼▼▼

阅读原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