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梅一个好东西!”
和一个女性朋友聊天,对方恐婚恐育,于是自己得出结论:“现在的女性全都恐婚恐育!都不结婚生孩子!”
朋友被渣男甩了,每天魂不守舍,哭天喊地,从此看到男人就退避三舍:“天下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温馨的家庭中,看到自己的人都对自己很好,于是自己心满意足地说:“我生存的这个世界,全都是好人!”
这样的结论,用脚指头想想就会发现:不现实啊,哪怕自己多看那么几本书,多问问几个人的经历就会发现: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好的有,坏的也有,想象得到的有,想象不到的也不是不存在。
所以在下结论之前,是不是要多问自己这样几句话:
1.我的结论,是事实还是观点?
2.如果我觉得是事实,那有什么证据吗?
3.如果我知道自己说的是观点,可能只是一时情绪激动,得到的草率的结论,那我还能做什么事情?
比如被渣男甩了,自己很伤心,于是匆忙下了得到这样的观点: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然后自己需要反思:
1.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男人?
2.天下真的没有好男人吗?
3.对方真的是渣男吗?还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4.我真的被对方甩了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主动逼迫对方?
5.为什么会分手?分手全都是对方的责任吗?有没有自己的责任?
6.我为什么会伤心?是觉得自己这么优秀不可能被甩吗?是觉得对方根本不可能离开自己吗?是觉得自己根本离不开对方吗?
7.我为什么会匆忙得到这样的结论?
8.我接下来要怎么做?怎么做是更合理有效的?
经过以上层层分析就会发现:
1.事实≠观点
2.事实需要证据支持,注意避免以偏概全
3.观点往往充满自己的情绪,人性的偏见,可能与事实相距甚远
4.分不清事实和观点,很容易陷入情绪漩涡,自我怀疑,做出不合理的行动。
比如很多女生发现男朋友没有及时回复自己的微信,于是可能会有以下n个观点:
1.他不爱我了,腻了
2.他有别的女人了,移情别恋了
3.他被车撞了
4.他在忙着工作,脱不开身
5.他睡着了
6.他的手机静音了,除非看手机,否则不会知道我是否给他发消息
7.他在为了我们的未来努力奋斗,我很能理解他
8.他在打游戏,懒得回我,在他眼里游戏比我重要
9.他在专注于运动或自己的兴趣,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就像自己沉浸读书似的,很快乐很满足。
10.他这几天工作很累,需要一个人静一静
如此可以列举无数,然后就会发现:
我们对同一件事,解读可能完全不同,而自己当时的解读往往只代表自己的观点,并不能代表事实。
可如果把自己的观点当做事实,可以想象,以上10种想法,会导致自己截然不同甚至可怕的行动。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关系出现争吵,就是我们把自己的观点当做事实,强加给对方。
如果对方不具备理解的基础,解释的耐心与能力,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猜疑,甚至关系的破裂。
总结:
1.注意以偏概全陷阱
2.区分事实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