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读思

2019-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lsg003
昨今读思

一、6:15起床

昨天去里老,与老友一聚,中午滴酒未沾,晚上“蚊饮”。

生命中的重要一站,地沃人真情厚,我心依归,与二三子对酌,不亦快哉。

津门淘书第一波网购到货,把玩再三,有梯级古文读物一套,真真珍品。

今天参加曹家睿婚礼,一直到下午。

今天下午得空去钟书阁,环境优美,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书呢,也算高档次。

我纳闷的是,为读者服务是做到了,可赢利模式何在?

人们看书多,买书寥寥,装修、人工挑费非小,到底能支撑多久?

堆钱能办到装饰豪华,环境品位高企,但真正影响读书生态却不容易。

小小的德州,既有读书品质不算高,如何推动品质提升,如何真正俯身参与其中,才是解决目前实体书店困局的关键。

钟书阁,祝你早点破产。(我确信你在德州是个短命鬼,虽然感情上盼望有你陪伴。)

二、开读《书店革命》(1-71)

以自我为中心做书店的传统思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落后。

书店的转型和门店升级改造,不是空间装修和更新货架,而是经营模式的转型与内容文化的传播,要从经营图书转向经营内容,传播文化。当下,虽说有些书店店堂装修越来越漂亮,使用材料也越来越先进,但仍可以用“冷”字来形容,没有温度。何为实体书店的温度?从硬件来说,是空间的阅读感,从软件而言,是读者的归属感和文化的感染力。做实体书店需要的是热爱与情怀,需要的是文化的积累和推动能力,缺了这些的实体书店,只能是一间冰冷的卖场。因此,对于书店的升级改造,如何从 “卖场”转向“文化空间”是关键。

我没有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实体书店如何重新定位?

设计怎样的商业模式,实体书店才能生存?

如何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行为和消费行为策划书店服务营销?

怎样的个性空间,能激发读者回归实体书店的欲望?

实体书店如何拥抱移动互联网?

顶层设计最早是个工程学概念,其内涵是站在全局角度,着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某项工作和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确立科学的方略和思路,集中系统资源、整合系统要素、调整系统结构、协调系统功能,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合力,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产品只是入口,人是商业模式,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的商业秘密。

实体书店一定要用平台战略来设计商业模式,达到一个完善的、具有成长潜能的生态圈。而在平台战略中,图书产品和文化空间将成为黏合顾客的媒介。

实体书店可以提供给顾客的文化产品有很多,如画展、演出、专业讲座、咖啡、牛排、文创产品,以及文化旅游等等。因为,未来的趋势是从以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成为零售商最重要的资产和变现的基础。

多元化、复合式经营的实体书店,应强化用户思维,将“读者”转换为“顾客”更精准。因为传统书店长期以来用“读者”这个概念去思考经营模式,必然会局限在向读者提供“图书产品”这样的层面,这与当下数字阅读及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精神和文化需求有差距。实体书店作为零售企业,过去是经营实物(图书),现在应是经营用户——实物是手段,用户才是资产。也就是说,从“产品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才是实体书店转换升级的核心。

“产品思维”,顾名思义是用产品的形态来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思维模式,最终的思维聚焦点在“ 物”上; “用户思维”是用心去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思维模式,最终的思维聚焦点在“人”上。虽然最终目的都是市场和利润,但因为思维聚焦点不同,所以现实着力点也会大不相同。

在“产品思维”下,因为聚焦点在产品上,所以虽然强调用户需求,但事实上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而“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切实注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强调从产品、服务、文化、精神等各个层面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显然“用户思维”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人的需求,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思维模式。

运用“用户思维”,就要将产品做精做细。“用户思维”讲究体验至上。好的用户体验,应该让消费者在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感受到关注,这就要求企业从定位到研发、从设计到包装、从产品到服务,时刻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尊重并满足他们的喜好。

当下,在大众消费结构上,人们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吃、穿、住功能类需求向文化精神类消费需求转变,而精神的需求不仅仅是对图书本身的需求,还需要多样化的阅读完话和文化消费体验。

“文化空间”是指在一定的周期里不断地来表演(展演)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场所,它兼具实践性和空间性。同时, “文化空间”也具有公共性、服务性。大容量的文化综合体是有文化生产为基础、文化体验为特色、文化休闲与文化商业为重点、创意产业为延伸、与会展商务相配合,以及行政办公,综合商业、其他服务业、总部基地、居住等互补的泛文化产业的整合。文化综合体,需要以多产业聚集的文化产业为主导,以泛文化产业为发展思路,多角度审视文化资源,开发大文化视野下的文化产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