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城怀古
2023年7月31日,我随夫人、儿子及狗狗全家自驾行,行前的计划,列入了河北蔚县的“代王城”。
提起代王城,我的脑子里涌现出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赵简子(就是赵鞅)感到自己年事已高,有一天召集他的儿子们说:“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于是儿子们都跑着到常山去寻找宝符,但都无功而返。只有庶子赵毋恤回来后说:“已得符矣!”赵简子问宝符在哪里,赵毋恤回答说:“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他说的“代”,便是代国。赵简子通过这件事认识到赵毋恤才是合适的接班人,于是废嫡立庶,最终传位于赵毋恤,也就是后来的赵襄子。
说起赵襄子,这里稍微地多说两句。赵襄子,嬴姓,赵氏,也叫赵无䘏或者赵毋恤。《资治通鉴》开篇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继承人,其中记载了赵简子弃长择幼,选择赵无䘏为继承人的另一则故事。赵简子的长子叫伯鲁,幼子是无䘏。赵无䘏从小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但是,他的母亲是被晋国灭掉的翟国人,是赵鞅的从妾。翟国在晋国的北方,是由赤狄建立,后成为周朝的诸侯国,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赵无䘏在赵鞅儿子中名分最低,小的时候引不起父亲赵鞅的重视。赵鞅曾将自己的训诫,刻于竹简上,分别交给诸子,要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考查。但是在考查时,他的世子赵伯鲁背诵不出,并且,竹简也不知丢到哪里了。无䘏则对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简携藏于身。“赵简子(赵鞅)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䘏。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䘏,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后来的一天,赵鞅让会相面的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给他所有的儿子相面,姑布子卿看了赵鞅的所有儿子后,相准并举荐了庶出的无䘏。《史记赵世家》载: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卹。毋卹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卹最贤。”然后才是那个“常山寻宝符”故事的发生。至此,赵鞅才相信无䘏最贤,“于是简子以无䘏为贤,立以为后。
我当年在单位参与编写《山西历史人物志》时,写到此处,就觉得疑疑惑惑,一个孩子怎么会有超越同龄人的举措?但当时我对历史甚是懵懂,也只照抄没有细究。现在想到这里依然有疑问:第一,赵无䘏与世子伯鲁同为孩童,在“寻符”活动中怎么会有异样之举,答案直中简子的下怀?第二,三年的时间里,他袖揣竹简,日夜背诵其父教诲,烂熟于心,他又如何坚持做到的?第三,赵简子身边有帮助赵襄子的人吗?
柏杨先生与我略有同感。他说:“赵无䘏先生的才干,毋庸置疑,但立即从袖子里掏出竹简,却有点蹊跷。竹简是笨重之物,放在袖子里长达三年之久,天下没有这种怪事。可能赵无䘏先生在老父身旁埋有暗探,早得到消息。”
近日里,我认真阅读了有关史籍的章节,我的结论:无人指点,他不行!
那么,是谁在赵简子的身边暗中帮助赵无䘏呢?无䘏是从妾所生,平素里引不起赵简子的注意,所以他才立志勤学,严于律己,慎言慎行,谨小慎微;“竹简”一事说明了赵简子还很能隐忍。而赵简子信任的部下姑布子卿,平素里以善相面而擅长。赵无恤的日常言行,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兄长纨绔,引起姑布子卿的注意。久之,姑布子卿拿定了主意:要帮助赵无恤!他为何要下如此大的“赌注”?无非是:日常接触中他真欣赏赵无䘏;其次,伯鲁是大儿子,父死子承,第一顺位继承人就是伯鲁;伯鲁以世子的地位,身边众臣菌集,免不了蝇营狗苟;赵鞅死后,伯鲁正常继位,没有他半点功劳;但是,他若推荐、辅助赵无䘏继位,他就有拥立之大功。这个宝值得压,而且赵无䘏也争气,有作为,押宝成功!
代国在赵氏领地北部,是北戎建立的国家,国土大致包括今天的山西代县、繁峙、大同以及河北的蔚县、宣化一带,国都位于今蔚县。代国控代、蔚,扼守着太行八陉之飞狐陉,是山西通往河北平原重要前出地。由于代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赵简子在生前,早就有图谋代国之心,他身边的人(或许还是姑布少卿)将此心思泄露给赵襄子,赵襄子这才可能有“寻符”的异样之举,促使赵简子废嫡立庶。
《左传》等书云:“(晋)哀公二十年,简子死,襄子嗣立。”即“公元前475年”,赵简子病逝,赵襄子即位。而《史记》等几种史籍所载此时为:“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太子毋卹代立,是为襄子。”时为“公元前457年”。这个即位究竟发生在什么时间呢?《五经正义》说:“年表及(赵)、(越)世家、(云)左传越灭吴在简子三十五年,已在襄子前十五年矣,......从此以下至‘问吴王’是三十年事,文(说)(脱)误在此耳。”又,《五经正义》还说:“左传云:哀公二十年,简子死。襄子嗣立......而赵世家及六国年表云:次年晋定公卒......按:简子死及使吴国年月皆误,与左传文不同。”
这两个版本,尤其是《吕氏春秋》,对于灭代过程的记述比较详尽,且符合逻辑。而《史记》在赵鞅故去、晋出公外逃等时间问题上就有重大讹误,不足采信。至于《列女传》,那已类似小说家言,不拟当真正的历史看。一般人于此都采用《吕氏春秋》、《左传》记载的时间,即公元前475年,我就从众吧。
我没有采用《史记》的“公元前457年”(《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亦按此说)另外的原因,是因为我写《赵氏孤儿》一文时查检资料,领教过司马迁同志的文法,他在这里大约同样为了留下悲凉动人的代夫人美丽的传说,宁可采用各种资料中的精华。
果不其然,赵襄子刚即位,丧期未满,丧服未脱,他就开始实施他的获取“宝符”的设计。他约定他的姐夫——代国国王与他在赵国与代国之间的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会见宴饮,也有人认为夏屋山即句注山关塞(即雁门关),代王毫无戒备之心,欣然赴约。赵襄子身穿丧服登山赴约。在宴会前,赵襄子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斟酒用的长柄大铜斗,又命令数百名手下士兵扮演做舞者,把兵器藏匿在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之中。宴饮酬畅之际,一声令下,负责斟酒的厨子假意斟酒,翻过盛酒的铜枓,砸向代王的脑袋,跳舞的人也立刻取出武器一顿打杀,把姐夫的随从人员全部干掉。之后,迅速“兴兵平代地”,灭了代国,并吞了代国的土地。
此举充满着不义,实施起来也比较简单:小舅子在服丧期让会面吃饭,肯定是商量服丧事宜,谁能想到小舅子如此心狠手辣?那时的餐具酒器全是青铜铸就,直接拿起餐具酒器砍砸就可以当凶器。活该代王倒霉了!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吴,请代王。使厨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酙,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也有的史书如《吕氏春秋》,把代王写成坏人,“代王好女色”,而为赵襄子开脱。
这个计谋说明赵襄子够狠!敢下决心,为了事业能下令杀掉姐夫。而且他深谋远虑,深知以赵氏之力与晋国其他三家对抗,力量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父亲生前之意,把代国囊括为赵家的战略大后方。及至智伯率韩、魏两家攻打赵家,他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抵抗一年之久。最后纵横阖闾,联合韩魏,灭了智伯,进而“三家分晋”,结束了春秋时代,开启了战国局面。
由此想到了教员,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力主开辟太行山根据地的重要性,就是为了拥有前出河北、山东、河南乃至全国的基地。
话说回来,赵襄子灭代之事,《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列女传》等史籍都有记载,各个版本对于灭代的描述相差无几。但是,对于赵无䘏的姐姐是赵简子(赵鞅)在世时由他作主嫁给代君的,还是此后赵无恤说媒嫁给代君的?这几个版本的记载却有较大差异。按照《吕氏春秋》、《战国策》所载,是赵无䘏作主将姐姐嫁给代君的,这是他设计的政治阴谋的一个环节。而《史记》则说:“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并没有说明是赵简子为女儿做的主,还是赵襄子为姐姐说的媒。按照《列女传》的说法,则是赵襄子的父亲赵简子(赵鞅)作主将赵无䘏的姐姐嫁给代君的,赵鞅应是政治阴谋的始作俑者。我个人认为此处《史记》以及《列女传》的说法比较靠谱。也就是说,在立储期间,赵简子(赵鞅)提前布局,把自己的女儿(就是赵无䘏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王。有人说,赵鞅虽早有图谋代国的野心,但他个人是强硬做派,做事喜欢堂正,宁可选择血与铁,以他的性格不会牺牲自己的女儿去实现政治目的的。但是,他会不会想到为他的后人铺条后路呢,亦未可知啊!也正是因为有这层联姻关系,代王才对赵襄子的邀约毫无戒备之心,襄子才能够得以轻易吞灭代国。再者说,赵简子刚死赵襄子即位,尚在服丧期,立即就实施击杀代王的计划,哪里有给姐姐做媒出嫁的时间?
此事广泛的流传,主要是随之而来的“代夫人之死”的故事、赵襄子灭代后,便派人去接自己的姐姐回赵国。或许在赵襄子眼里,把姐姐接回赵国好生供养起来是对她最好的安排,大约那个时代的一般妇人也就从命,听安排了。
可是赵襄子的姐姐,是位烈性女子,我不管你那些个国家大事,我是一个活人,我是有感情的!不管我的夫君怎样,我是他的妻子!而且代夫人对代王有着真感情,得知代王被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一个女人,嫁夫随夫,做为代王夫人,她已把代国当作了自己的家。因此,当代王被杀,代国灭亡,她的内心一定是极度悲恸凄凉的感觉,她怎么可能随着杀害自己丈夫的弟弟回赵国享福呢?
《史记》记载:“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磨笄之山。”当使者迎侯她回赵国时,她半路上登上代王城东南的马头山,回望着破灭的故国,悲愤地说出那句著名的话:“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便拔下头上戴的簪子自杀,死得刚烈无比。
这个惨烈、悲凉的故事在《水经注》、《太平御览》、《列女传》、《魏土地记》、《太平寰宇记》等多部古籍均有记载。《魏土地记》甚至发挥了《史记》的记载,提到了所谓:“以弟慢夫,非义也;以夫慢弟,非仁也。”更是把代王夫人的行为上升到封建道德的高度,带有了更加浓厚的封建色彩;同时记录:“使者遂亦自杀”。
我当年在部门撰写《山西人物志》时,也接触到这个故事,很是感动。曾与恩师与兄长商讨过收录“代夫人”与否的问题,最后我们统一认识,归为“忠于感情类”,放在全书之后。
人们为代夫人故事所打动,随着时光流逝,在当地附会了很多传说。比如关于磨笄山的位置,《五经正义》载:“《括地志》云:摩笄山一名磨笄山,亦名为(鸣鸡)山,在蔚州飞狐县东北百五十里。《魏土地记》云:‘代郡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磨笄山就是代王城东南的马头山。现在河北、山西周边多地都流传关于“代夫人”或“摩笄山”的传说,郦道元在《水经注· 水》篇中已经对几处“摩笄山”的认领有困惑了。现在认领的更多一些,比如有“在涞源”说,有“在涿鹿”说,有“在保安州”说,有“在宣化”说,还有“在代县”说等等。
至于故事延伸的传说就更多了。比如:山西代县的赵昊覌。传说代王被害,赵襄子的姐姐自杀,代国的丞相赵杲看到国破家亡,便带领一些代国国君残留的姬妾及几个大臣外逃,隐居于代县天台山深处的石洞中,后来修道成仙,后人为纪念赵杲终身不仕,笃志道教,在赵杲隐居的石洞中建观,故称为赵杲观。北魏太延年间,又在天台山建立佛寺,称天台寺,这里成为佛教道教杂居的地方,人们习惯于旧称,仍将天台寺和周边其它一些道观统称为赵杲观,千百年来,香火不绝,现在也是一处较著名的旅游景点。
再比如:定襄的七岩山关于代夫人的传说。赵襄子的姐姐代夫人自杀后,定襄的人们尊而立祀纪念。后人祭祀,也还顺便求签,奇怪了,屡有灵验,尤其是求子方面。到了宋代,朝廷敕封了“惠应”封号,“惠应圣母”从此成了七岩山的主神。需要说明的是,短短的一条沟里,有七十多尊北齐、隋唐等朝代的雕塑,还有十几处精致或简陋祭祀点,足见其历史久远。现在已然是旅游景点,并仍有香客许愿。
顺便说一句:赵昊观和七岩山等处,二十多年前开始我与朋友老克、二湖诸位多次去过。
2023年8月3日,我们全家按计划如愿抵达蔚县代王城下,沧桑感顿生。城墙早已残破不堪,城内民房杂居,但城垣犹存,墙体为黄土夯筑,有的地方夯层坚硬清晰,现如今已是荒草萋萋,一派荒凉。因为刚下过大雨,坡陡湿滑,得手脚并用才能爬到高高的残垣之上,极目望去,城池轮廓尚在,大致可见规模巨大,周边略呈椭圆形,据说九个城门位置可辩,但现在仅存名字与豁口。
据了解,代王城曾经是五个“代国”的都城。代国历史最长的要算商至春秋这一阶段,即从商汤封代到战国初期赵襄子灭代,大致经历了1100多年。
赵襄子灭代之后,就把代地作为赵国的一个封国封给他的嫡长兄赵伯鲁之子赵周,就是代成君。后来又经历了两位君王,最后一位是赵武灵王的长子安阳君赵章。这是第二个代国。
公元228年,秦军攻陷邯郸,俘赵王,灭赵国。赵国公子嘉带领部属退居代郡,被拥立为代王。代王嘉六年,秦将王贲兴兵攻代,俘虏了代王嘉,代国灭亡。这算是第三个代国。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汉高祖刘邦先后封立了一些同姓和异姓的封国,代国是同姓封国之一。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正月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作为新的诸侯国代国,立刘邦之兄宜信候刘喜为代王,国都仍在代王城。一年后,刘邦又立儿子刘如意为代王,但刘如意年幼,当时的代国实际上由相国陈豨监管。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兵亲征,第二年大破叛军,陈豨于公元前195年被樊哙杀死在灵丘。之后刘邦将代国国都由代王城迁往晋阳,立刘恒为代王。代王城作为国都的历史终结了。
这样,再加上秦汉之际,赵歇、陈馀曾经据代国为王,后被刘邦、韩信所败。代王城一共做了五个代国的都城。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将代王城列为国家级国保单位。
站在高高的残垣上,望着城廓里既归整又杂乱的民居,看着城外整齐成片绿油油茁壮生长的庄稼,不由的感慨万分:英雄来复去,大地却留着。城头尽管变换大王旗帜,忠奸是非自有岁月辩知!人心一杆秤,功过青史鉴。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1b7af4a6e9c3e8b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ef939b70583f84c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41b8d246b5c105d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5286e1ce2c8ec9e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e3076c56b4d4aeb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6606935797bdd7c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0ea7b831638ded1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1ef9e7faaff16cf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