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提升这项能力,升职加薪不是梦

2018-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春风那个吹1

升职加薪是每一个职场人梦寐以求的,而能不能升职加薪,取决于个人能力的强弱,因此如何快速提升能力,让自己脱颖而出,就成为当代职场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是人们在焦虑自己能力不足的同时,往往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怪圈,在五花八门的能力培训的课程中更加迷失自我,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五章提出,学习力是元能力,比如PPT制作、演讲能力、时间管理等均是外显的、皮毛的花招,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学习力,这种相对内韵,起到支撑作用的能力的能力。

那么怎样提高学习力?学习力就是学习的能力,包括三个要素:分析与整理信息的能力,追问与反思信息的能力,内化与应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学习力,要从提升这三个要素开始,在这里详细介绍前两点。

一、如何提升分析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号称移动阅读的时代,别的传媒暂且不提,仅仅通过一部手机,我们就能接触成千上万的信息,各类新闻app,比如一点资讯,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积极推送时事热点,而微信公号、简书等许多自媒体,则就事件本身阐发自己的观点,每天看到手机后台堆积着多条未读的新闻推送,每天打开微信就看见近一百多个订阅号的未读消息提示,这么多的内容肯定不能看尽,我们在对这些信息的提炼筛选的过程,就是学习力提升的过程。

我们要善于解读信息,善于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是相互包含的关系,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但是信息不一定是知识,赵周老师说,将知识粗略地界定为:由专家或权威给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信息。知识是对我们有用的,而信息则是没用的,没用的我们就不去浪费精力去关注,那么如何在界定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力呢?赵周老师提出,为信息添加上下文,即追问信息的前因后果和明确适用边界

追问前因后果

前:看到信息第一件事就是问,这件事对我重要吗?为什么?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信息的?因:关于原因,作者提出了哪些假设?是怎么样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后: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果)是什么?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②明确试用边界适: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际案例?用: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边: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领悟等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届: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这些问题不必都问,“当遇到新知识时,能否熟练和适当地应用这些提问,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好的,我们来实践一下,打开你的微信订阅号,会有很多未读消息,人们常常被标题吸引,点开就去读,什么明星八卦,什么时尚穿搭,想想看,你在这些无用的消息上浪费了多少时间?是不是细思极恐?仅凭第一个问题“这件事对我有用吗?”,就会帮你过滤掉相当多的信息。下面我会点开“孩子到底该不该看电视,五岁前千万别忽视这一点”。

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因为我两周岁的儿子迷上了看电视,只要在家就要把电视剧打开,一看就是两个小时以上,看电视有很多坏处,长时间的看坏处就更多,我们和儿子斗智斗勇,疲惫不堪,想借鉴下其他人怎么做的。

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作者援引美国儿科会的研究,提出观点:孩子过早和过度看电视,对其成长往往弊大于利,会有很多无形的危害。然后作者举出了一些危害: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影响孩子的意志力,破坏孩子的语言发展;摧毁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然看电视只有坏处吗?当然不是!

作者引出加拿大学者做的研究,实验证明了,适当看电视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过度沉迷才有问题。

还有其他可能性吗?看电视既有好处又有坏处,那到底看不看啊?作者的回答是看!怎样看电视,贵在引导,而不在于堵截,要约定看电视的时长,寻找替代品,转移注意力,同时利用电视,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若依从信息之后,对我的好处是什么?解决了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的问题,增加了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亲子之间的矛盾,慢慢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引导孩子多读书。

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我儿子看电视成瘾,眼睛可能近视和散光,而且亲子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适用边界方面:

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案例?

对于低龄的孩子,规定看电视的时间和培养自控力有点不适合,但是转移注意力还是比较适合的。

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适合大点的已经懂事的孩子,约定看电视时长这一点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适用,他生病闹脾气的时候不适用。

从前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领悟的人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如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有的人支持铁血政策,让孩子去行走学校,接受军事化教育,戒除网瘾,而有些人手段柔和,认为孩子沉迷电子世界的根源是现实缺乏温情,提倡父母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类似的信息,和这个问题的交界在哪里?

都是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中,问题的根源都在亲子关系,父母对这种问题的处理,体现了父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还是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生命去对待去尊重。

二、追问和反思的能力

王阳明说,要知行合一。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生活中的经验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只有经过有洞察力的追问和反思,经验才能变成智慧。

那么如何追问反思呢?

追问前因后果前: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因: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后: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明确适用边界:

适: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人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边: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好的,同样我们也来实践一下,在便笺上写下你的问题,然后从八类提问开始了解你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一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去思考问题本身,5分钟去思考解决方案。

用尽可能短的语言写下自己的问题:宝宝两周多了,晚上总是醒,令家人疲惫不堪。

为什么这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宝宝睡不好觉,不利于他身体的成长和健康,更让家长疲累。同龄的宝宝都睡整夜觉了,他却晚上总是醒,加上单位越来越忙,回家急需休息,孩子每晚熬夜,家长越发难以忍受。

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者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可能性吗?缺钙?每天补充伊可新,应该不缺,肚子不舒服?可搂搂抱抱在客厅转转就又睡了。

婆婆说是有尿,穿纸尿裤没法判断,且试图把尿宝宝总是大哭拒绝,咨询过育儿师,育儿师建议晚上不穿纸尿裤,这样就能判断是不是有尿。

这个问题若是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宝宝和家人都能安心睡了,也更能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

若这个问题不解决,长此以往,会有什么后果?娃睡眠质量差,影响身体健康,最主要的是家长崩溃。

适用边界方面适: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人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问了很多妈妈,看了几本关于幼儿睡眠的书,再考虑到孩子睡前有喝奶粉的习惯,基本确定孩子夜醒是因为有尿憋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解决宝宝晚上夜醒的问题,就要解决宝宝晚上尿尿的问题,大人晚上不再给宝宝穿纸尿裤,需要家长拿出一段时间来培养宝宝晚上起床排尿的习惯,这需要耗费更大的精力。

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让其他家庭成员来培养宝宝半夜如厕的习惯,毕竟别人要吗不上班,要吗单位很轻松。

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

邻居家的宝宝几个月就开始把尿,晚上基本不用纸尿裤,一周多的时候晚上有尿就醒了让父母把,我们一直信奉不把尿原则,结果我儿快三周了,排便一直是个问题。

可借鉴思路和我的思路真正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就是作为上班族的妈妈,晚上训练宝宝排便实在是精力跟不上,而宝宝晚上又爱跟着我睡,现在的关键又转移到了,如何让宝宝晚上跟着其他的家庭成员?

经验经过追问和反思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内化和应用可转化为能力。行动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

就像教育家戴维·库伯的经验学习圈模型:

学习的起点是人们的经验,然后是对经验进行反思,再系统化和理论化,最后是行动,行动中如果出现新问题,则又开始又一轮的学习圈,如此循环。(插图)这样学习者的能力可以不断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上升。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所谓的学习之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