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200计划忘忧社TED 演讲

TED200挑战之46-55

2019-04-15  本文已影响2人  原子丹

No.46《想教好孩子们?先把他们喂好》

对于处在大脑和身体高速发育期的孩子们来说,营养和睡眠同等重要。这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健康状况,还会严重影响他们每天的精神状态和对情绪的控制。营养缺乏、睡眠不足、厌恶学习、易烦躁冲动,一旦孩子们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就很有可能走上辍学、抑郁、甚至犯罪的道路。

营养和睡眠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而这两项在很多地区被忽视且未得到改善。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社会人士都该积极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为我们的孩子去争取去创造良好的条件。

No.47《宝宝在想啥》

宝宝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的多,他们说话的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出乎大人的意料。在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为他们发挥自己的天性和创造力提供条件,并适时地从孩子身上学习。

No.48《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

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他不仅可以教给你知识,教你做人,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你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如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梦想很遥远,不敢去想,说出来也会遭人嘲笑,因此,我们从内心就认定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富裕和梦想是有钱人的专利。这种想法逐渐在脑海里扎生根发芽,并成功地“影响”我们过完了平庸的一生。并且,把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传递给孩子,用自己已被框定的思维去否定、嘲笑孩子,结果是:不仅毁了自己的一生,还早早地毁了孩子。

实际上,我们严重忽略了潜意识的力量。这位老师就是给学生贴上“人物”的标签,并成功引导他们相信自己是个“人物”从而付诸行动,在他们有质疑或者遇到困难时仍然能给予正向的引导。这种不断强化自己是个“人物”的行为,深入人的潜意识,就会调动很多积极情绪、调动大脑不断想出办法去一步步实现目标。最终,孩子慢慢获得了成就感,也更相信自己是个“人物”,进入了良性循环,并真正成为一个“人物”。

这位老师不仅让孩子获得了自信、相信梦想的力量,还成为了对孩子一生影响很大的导师,与孩子之间建立了强的关联。这种教育模式是每个人都该学习的。教育不限于学校,成人之间的教育同样需要建立联系、需要让对方相信自己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No.49《我们向前了一步,接下来呢?》

在上一个演讲《谢乐尔·桑德伯格:为什么女性领导那么少?》中,谢乐尔·桑德伯格用充分的数据和案例,从生理、心理、社会等纬度分析说明了职场中女性高管比例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这一比例的方法。

而这个演讲相当于幕后花絮,作者讲述了她创作《向前一步》的原因、内容题材的确定以及这本书如何影响世界更多的女性勇敢地向前一步,为自己积极争取更多权益,寻求生命的意义。

这个演讲,勾起了我想读这本书的欲望。正如作者所言,我们期待更多女性能做出改变,社会对性别的观念尽快改善。

No.50《你的用词透露了你未来的精神状态?》

演讲者通过对古希腊书籍及对内省来源的分析,发现通过语义连贯性及对用词的分析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用词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三五年的发展,最近对这一点的体会尤为深刻。穷人遇到事情时,总在想我办不到、我买不起、这不可能、我跟不上时代等等,通过自我设限框定了自己的一生。而富人遇到问题时,聚焦于目标,一直在想如何去达成,我怎么做才能办到、我会不断学习、我会想办法买得起、我要让钱为我工作。

有时候,一个思维方式的转变,会让你受益良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随之明朗起来。

No.51《凯文·布雷尔:一个抑郁喜剧演员的自白》

如果我们的身体损伤,立刻会有很多人关心回应,而当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受伤时,大部分人都不理会,甚至嘲笑。这是一种纯粹的无知。

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会生病,抑郁症也和其他疾病一样,是一种现代社会常见的疾病,我们需要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包容和爱。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也不要成为漠视者、嘲笑者的一份子。

近30年间,报告的抑郁症发病率暴增10~20倍,现在仍然呈上升趋势。抑郁症也成为了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但人们对抑郁症的重视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一方面大众对抑郁症的理解不够,让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所得的病感到耻辱,就没法得到及时的治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认同的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让很多内向人被迫变得外向。似乎在几乎所有的场合,外向人都更有优势,作为内向人的我们,也总被人劝说要改变性格、要外向点、要多参与到人群中、内向的人在现代社会不好生存等。殊不知,性格是天生的,是很难改变的,如何认识不到自身性格的优势,真的会在巨大的压力下迷失、崩溃。

世界上有1/3的人都是内向的人,我也是这庞大群体中的一个,曾经也确实因为性格原因被很多人说教,也试图从各个方面让自己看起来更外向。然而,不仅没有变得开朗,反而因为内心与外在的不一致而痛苦。后来有幸看到苏珊·凯恩关于内向性格的TED演讲,让我彻底改变了自己对内向性格的看法,认识并接纳了真实的自己。

苏珊·凯恩花了7年时间研究内向的人,并著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推荐有需求的朋友看看,如何利用自己的性格优势,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社会多倡导忠于自己的本性,多多普及内向性格的优势,或许会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No.52《被爱和艺术联合在一起的一对母子》

很佩服这位妈妈,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力下毫不退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被教授否定和羞辱,她依然坚定如初,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不是置气,不是较量,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因为有强烈的渴望。最终因为才华,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很多很厉害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光源,不需要别人去点亮,无论在何种状况下,哪怕只有一个人,也有孤军奋战的勇气和毅力。

另外,要相信梦想的力量。这对母子的成功,或许与家里贴满的照片有着很大关系。现在越来越多人在讲内在驱动力、梦想清单、梦想相册等,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乏味,但每天看每天翻,就是会让你信心满满,坚持不懈,聚焦目标。就像《小狗钱钱》里说的:你不要去想它为什么起作用,你只需要知道它真的有用,然后去坚持就好了。

这一点或许就是这位妈妈教给孩子的“爱是行动”吧。有热爱的事情,并步履不停地去做。

很喜欢这对温暖动人配合默契的母子,通过讲述各自的经历来展现彼此相融合相互影响的生活。很多东西,是学校里学不到的,而真正改变人一生的,大多数时候是学校以外学到的东西。

No.53《如何拍摄一张黑洞的照片》

前段时间刚好看了《星际穿越》,对其中的黑洞图片的造型不是很懂,就查了些相关资料,关于吸积盘、事件视界、奇点、五维空间、时间压缩等。不得不佩服科学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智慧的大脑。

而最近比较火的黑洞照片,更是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实了预测与事实的一致。各大媒体争相科普关于黑洞研究的历史、黑洞的结构及特点。而这个ted演讲者,作为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组的参与者之一,以更专业角度为我们展示了科学家对于黑洞的预测、拍摄黑洞的难度以及如何确保拍到的图片经过大数据分析合成能展现宇宙的真实面貌等,让我们对科学家作出的伟大贡献再次折服!

几百年来,理论物理学家为探索真理经历过数次狂风暴雨式的争议,这种精神点燃并激励着很多后来者。从《上帝掷骰子吗?》《三体》等的大火,到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无不体现着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的不可抗拒的魅力。

No.54《阿帕尼·饶:(幽默的)高科技艺术》

无论在哪个领域,人的想象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被激发,就会不断发现新的机会、创造新的价值。这不仅需要对所处的环境和市场需求极为了解,还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两者结合才能不断产出激动人心的成果。

演讲者从为叔叔开发电话机开始,到后来不断运用科技创造很多有灵魂、能引发用户好奇调动用户情绪的发明,她总能找到新的创意,想出办法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并享受这个过程。

No.55《万物皆属“莫利德”》

演讲者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以调侃的风格看待科学研究的数据、命名、图表、邮票等等,大概是想展示自己如何看待这些艰涩难懂的科学数据、奇怪的星球命名和人物照片,并如何从中寻找乐趣的吧。

每个人看待同一件事的角度不一样、心境不一样,关注点自然不一样,严谨的科学研究者看到的的是数据背后的规律,一般人看到的是枯燥的冷冰冰的“数据”,而有些人,总能从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诠释、拆解、修饰,以自己的方式撕碎给你看。

就像之前看的一个整理艺术的ted视频,对于旧事物的新理解、新的展现方式或许会让我们加深印象,但普通人距离理解科学、理解艺术之间还隔着一条鸿沟。

每次娱乐事件会刷爆全网,而科学家的重大突破或学术界的变故却无人问津,很多人会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谴责人们对科学的漠视。其实,真正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做好科普工作,让艰涩的科学成果为人所知所重视。毕竟,在大众眼里,科学高高在上,而娱乐消息反应的事件与他们更为贴近,与其装装样子去传播自己都搞不懂的学术界的伟大成果,还不如实实在在关注自己的生活。

很多研究者要么不屑科普,要么不会科普,国家如果重视科普工作者的培养和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我想,终有一天,学术界的重大突破或变故会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