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节选

2024-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fcb12615e0bc

《荀子|劝学篇》节选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山西人,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后圣”。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选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积累泥土,就可能形成山峰,风雨就会由此形成;积累水流,就可能形成湖水,蛟龙就会由此生成;积累好的言行,就可能形成德性,那就会让人精神明白,自己有所收获,圣人的思想就可能由此具备。所以不依靠小步小步的行走,就不可能走出千里之远;不依靠小小的水流,是不可能形成辽阔的江海。良马一跳,最多超不过十步;劣马能坚持跑十天,成功在于没有放弃。如果放弃了雕刻,腐朽的木头也动不了点滴;如果坚持雕刻,坚硬的金石上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那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