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及汉语的极限
道德经可以说是汉字最强的表现形式了。没有比它更好的汉字组织模式了。充满了思辨,但表现出来却是一种似骈文又似散文,似清晰又似模糊,使用了大量奇怪的汉字却有内在逻辑,读起来朗朗上口绝不晦涩,真是个奇迹,在汉字表现力上,无人可超越。它只有5000字,如此简炼,却又讲了道德社会全面的观念,在汉字里谁能做到?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不难理解,基本就是字面意思。开篇连用两个“道”和两个“名”,说出了哲学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定义和概念。可以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所有的定义和概念,都不是恒常不变的。但要描述“道”,又必须要有定义和概念。无名是万物的初始状态,有名(定义和概念)是万物才能分辨的原因。所以,常常要跳出定义和概念来感觉其中的妙,又要使用定义和概念来推理证明其边界。有和无这两者是同时出现的,有了“有”,就必然有“无”,这二者互相作用,就叫作玄,玄之又玄的意思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理论来描述“道”,又从有到无抛开理论和概念来理解“道”的实质,所有奥妙,就在这里面了。
且不说其哲学意义(其实是我也不太懂),单看这文字,就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在里面。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名”也是这样,“有”和“无”又都出现了二次,意义也不同,但读起来并不难懂也不觉得重复累赘,有意在汉字里创造一种“非常名”,又命名了“玄”和“妙”这两个词,能把汉字玩得这么溜的,真是后无来者了。
后来人乱用字,必然会被指责表达不清词不达意,而老子就是要随手乱挑一个字来说明:文字本身就是非常名,我这么用你也能感到玄了吧?奇怪的是读者还真感觉到了!这也是一种高级技术,在能传达普通的意义和文字之外的“道”之间取得平衡。比如有些现代诗,作者凭他自己的感觉把汉字揉得很乱,也许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思想,但别人不懂啊。
其实汉字并不太适合思辨,没有一个极具逻辑的文法系统,也没有词形词态,所以中国古代就没有产生系统的逻辑学、辩证法这些东西。现代的汉语逻辑及语法解释也几乎全用外语,比如“逻辑”这个词就是音译,什么唯物唯心都是借用外语里的名词,难怪我们都觉得现代哲学难以看懂,因为一般哲学书里它大部分专用名词就不是汉语,你想弄清它本源的意义还得查一堆资料,如果凭字面意思来猜测往往不准确,翻译家有时候也无法在汉语里找到意义相同的字啊。
道德经已经是古汉语能表达思辨的极限了,汉语也许更适合写诗。我说了几百个字都没说清楚,它只需要十二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论学问高低,无论古今中外,看了这十二个字一定会引起各种思考,这就是他的魔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