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了鲍勃·迪伦的人生,影响了乔布斯的《在路上》是怎样的存在
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它被众多年轻人奉为《圣经》一般的存在,影响了众多文化和商业的产生与发展;被翻译成几十种不同的语言,在全球拥有几百个不同的版本;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现代文库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这样一本战绩彪炳、大名鼎鼎的书就是——《在路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路上》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曾说:“大约在1959年,我读了《在路上》。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样。对我来说,《在路上》就像圣经。”
乔布斯在《在路上》的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披头士乐队的名字来源于《在路上》;著名影星约翰尼•德普曾花一万美元收藏凯鲁亚克的旧雨衣;嬉皮士、朋克、摇滚乐、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可以说都是因《在路上》而生的;几乎所有经典公路片的灵感都源于《在路上》,如《逍遥骑士》《末路狂花》《德州巴黎》等等。《在路上》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文化艺术与价值观念。
《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是20世纪头号文学浪子;是“垮掉的一代”的灵魂人物,嬉皮士运动鼻祖,当代摇滚精神鼻祖;也是是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涅槃乐队、大门乐队、大卫·鲍伊、帕蒂·史密斯、卢·里德、乔布斯、约翰尼·德普、痛仰乐队等无数文化偶像的偶像。
凯鲁亚克从小就喜欢文学,迷恋歌德、雨果等人的作品,有携带笔记本记录周围人和事的习惯。大二时因故退学后他一边阅读、写作,一边在服装厂、修理站和餐馆打杂工,做过体育记者,也做过帮厨。凯鲁亚克还加入过美国海军陆战队,但仅服役了8天,就因为“强烈的精神分裂症”倾向而被遣散。
从部队退役回到纽约后,凯鲁亚克结识了一群思想独立、放浪不羁的年轻作家,他们是“垮掉的一代”的核心成员。他们一起横穿全美一起流浪,在最后一次横穿美国的流浪结束后,凯鲁亚克用了三周时间,以自发式书写,一口气把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写在了120英尺长的卷纸上,《在路上》一气呵成。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由凯鲁亚克提出。Beat一词有疲惫、潦倒之意。凯鲁亚克结合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幸福。这群潦倒的作家、学生们充满反叛精神,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事实上,他想表达的并不是“垮”,作者也说过,其实他并不“垮”,只是个古怪、孤独、疯狂的天主教神秘主义者。“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迷茫的一代、困惑的一代,也是充满激情的一代、蓬勃向上的一代。他们永不屈服,他们一直在路上。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我还年轻,我渴望燃烧,渴望上路,渴望流浪,渴望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大多数人尚未启程就已老去,而我永远不死心,永远在路上。我在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我因未知的远方怦然心动,我因感受到山川、湖海、荒漠、人群而欢喜、充盈。
书中的第一视角主人公萨尔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定期领退伍救济金,和姨妈一起在纽约生活,他按部就班地写作、上学、生活。这一切是如此的波澜不惊,直到萨尔遇到了迪恩,他的生活由此发生巨变。
迪恩·莫里亚蒂,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坐过牢,疯疯癫癫,不知疲倦,他充满热情,用一切感官体验生命。迪恩对生活的冲动与激情,深深的感染了萨尔,于是,他决定接受迪恩的建议,上路,然后步履不停。
作者借萨尔之口说:“一直走下去,我知道我会遇到姑娘、启示和一切;一直走下去,珍珠会交到我的手上。”人生,为何有太多迟了一步的遗憾?一些随口说出的约定还来不及实现,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动被淡淡忽略。为了不再遗憾,他们必须上路,他们要步履不停。
迷茫、疯狂、流浪、追寻、叛逆、回归,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对时代的反抗。这是《在路上》具有巨大魅力的原因,它鼓励人们“精彩地活,不停地行,大胆冒险,心怀感激,不留遗憾。”
追寻自我、成为自我
书中的人物们看似放荡不羁、无所事事、颓废消极,他们迷茫、他们困惑、他们彷徨,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自我的追寻,他们渴望在路上找到自我、成为自我。
《无声告白》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和凯鲁亚克一样,书中的人物放荡不羁的表象下,潜藏的是他们自我的觉醒和对自我的追求,他们会在内心问自己“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因此,他们的旅途不是放纵之旅,而是寻找自我与生命信仰的心灵之旅。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旅行,他们的旅途实际上是流浪,是对压抑心灵的释放。他们没有钱,在路上随缘搭车,一路都在匆匆的赶时间,似乎无暇细细欣赏美丽的风景。
他们随遇而安,实在无法前行时,找个地方住下,打零工,当保安,摘棉花……即便如此,他们同样与朋友聚会,聊八卦聊哲学,纵情狂欢,参加各种party,在夕阳下飙车,在爵士乐演奏会上尽情地释放自我。
他们的行为离经叛道,他们做着做他们从未做过、以前太愚蠢而没去做的所有事情。其实是他们是为了跳脱出普通人定义的正常生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寻真正的自我。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在多次的横跨美国的流浪之后,人们归于平静,回归了自我的生活。迪恩孤零零地拎着行李,拐过第七大道的路口,眼睛盯着前方的道路,再次上路。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人生格言,它给人力量,让人蓬勃奋发,其实,这句话出自凯鲁亚克的另一本著作——《达摩流浪者》。
到最后,大家都认为迪恩“越来越疯”,萨尔却说他“既是疯子,也是圣人”。因为从迪恩的身上,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渴望与疯狂,他兴奋起来喋喋不休,他喜欢安排匆匆忙忙的行程,他偷过500次车仅仅是为了体验驾车旅行的乐趣……
这种放浪形骸、这种反叛、这种热切,是对年轻和生活的另一种诠释,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保持对人生的热情,过不一样的人生,追求自由之精神,活得尽兴自在。
《在路上》风靡世界的时候,美国卖掉了上亿条牛仔裤和百万台咖啡机,它如今依然是狂热青年们的精神口粮,痛仰乐队专门写了一首《再见杰克》向凯鲁亚克致敬,歌词表达出他对凯鲁亚克精神的推崇和对生活的理解。
后记
最后还是要花点篇幅赞一下读客出版的这本《在路上》,不同于其他版本,除了小说本身,后面还加了知识点丰富的“旅行手记”。对此,读客经典文库主编闵唯表示,在研究了大量读者评论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在路上》存在着读不懂、误读的现象。既有凯鲁亚克“自发性写作”方式带来的对阅读习惯的挑战,也有因为文化隔阂,对精神内核的误读。读客新版《在路上》在书后增加了相关背景资料,有“垮掉的一代”人物群像,书中角色原型大揭秘,有凯鲁亚克罕见自述与访谈以及一些珍贵信件,让今天的读者也能读懂《在路上》。从这一点上来说,出版社可谓相当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