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
最近这电影挺火,但评分不高。
好在我看的不是评分,而是电影。
男同志不想看。我就自己去了。
不是享受孤独,我就不觉得孤独。
去之前,男同志提醒我注意。
我说有啥可注意的,都说看完这个电影怀念前任,我又没有前任。
男同志在我进电影院之前发来的最后消息是:
不要被不存在的前任迷惑!
一个人看电影真不孤独,没空孤独,因为过程太曲折了。
先是一路小跑,差点迟到。
结果拒绝检票的原因,不是迟到,而是早到。
说是上一场技术原因推迟了。。。看电影的年头并不多,还能遇到。可遇不可求的不幸。
晚了15分钟。进场依然预告片,广告,一个都不能少。
但奇怪的是,2D的电影,3D的片头。
—— 你说这些财大气粗的专业影视公司是缺钱啊,还是缺人啊,为啥就不能给2D电影做个2D片头呢?
不过,咱也不是来看片头的,随它去吧。
正片终于开始了。。。还是3D。。。大家纷纷离席。
我也装作很懂的样子跟着去拿3D眼镜,出门后才知道,原来这就不是《后来》,这是《红海》。
放错电影也是我的人生头一遭。
电影再开始已经又过了15分钟。
没多久,我就开始化身为“后排全程飙泪的老阿姨”。
还好我有备而来,带了两包纸巾。
我邻座的另一位老阿姨更惨,不是说她哭得惨,而是她貌似没带纸巾。。。
我有心给她两张,又觉得太尴尬。。。还是独自默默哭泣吧。
第二天,有同事也聊起这个电影。
说电影里那俩人各自结婚了还去开房又搂又抱差点那啥。
四个大字:三观不正。
我瑟瑟地说,我咋觉得我跟你看的就不是一个电影呢?
我咋觉得这电影是,发乎情,止于礼。三观太正。
还有再两天前,有人提起《水形物语》,定义为“小黄片儿”。
可我看到的是超越族类和语言的爱情呢。
我是不是最后看的还是《红海》啊?
回去我跟男同志说这事儿,男同志说,这就是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的区别。
我说可是我觉得自己也不文艺啊?
男同志说,那就是普通青年和二逼青年的区别。
其他同事听我们对同一个电影不同的理解,
说要组团一起去评判。
我说不要了吧,你们还是分头去吧。。。
大家都认识,坐在一起,对着电影,一起哭,好尴尬啊,有没有?
而且最恐怖的是,这电影还有彩蛋。
而且吧,这彩蛋是一波真人催泪弹。
但跟我一起看电影的人都是散场就走人了,就我一个留下来看彩蛋。哭。
之前黑灯瞎火,大家一起哭。
这回灯火通明,我一个人哭。
哭得进来清场的工作人员一直看我,但不敢动我。。。
我感觉我当时再厚脸皮坚持一会儿,电影院就要给我退票了!
毕竟第二场的观众都要进场了,我这个样子确实影响不好。。。
虽然评分不高,但那么多在电影院哭的人,总不见得都是想退票的吧。
评论说电影矫情,我却看到了真实。
一无所有的小晓和见清,淹没在大北京的挣扎。
相依为命。我为你,你为我。有委屈,有努力。
有限的条件下的宠爱,那个补了各种补丁,但颜色明媚的沙发。
算计着的小奢侈,等公交还是打车?
还有就是,我的就是我们的。
我爱的是你这个人。不管我以前想要什么,跟你在一起,那些就都不重要了。
你以为我要的是钱,其实,我要的是家,是爱,是关心,是依赖。
我觉得我看到了我和男同志早年在上海的影子。
虽然我们还没苦到那个程度,但群租,算计房租,被房东追着换房子,一点点添置家具,大包小裹地搬家,。。。但没钱也有没钱的过法,看电影,淘碟,听电台,吃路边摊,逛大街,买小玩意儿,想以后我们自己的小家,用脚去丈量这个城市,挖掘好玩有趣的地方。。。
穷得叮当乱响,爱得一往情深。
我们经历了波波折折,起起落落,虽然没有生生死死,却也不少分分合合。
没有互相错过,弥足珍贵。
对男同志禁不住又爱上了一次。
于是回去忍不住给男同志讲。
果然差点给讲睡了。
直男完全不能理解我的泪点在哪里。
但是我跟他讲同事看完电影的感触是男人好无情。女孩子那儿还念念不忘,男的就翻篇了,结婚生子过正常日子去了。。。
男同志马上说,
那怎么了?!不然人类怎么繁衍?!
——我如果比他早死,请大家帮我家男同志找个好点的后老伴儿。毕竟他担负着繁衍人类的重大历史使命。谢谢。
一个电影唤起的那点柔软和爱,与“事实如此”的生活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以卵击石。
突然想到《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一句话:
这不是爱情,这是幻觉。
电影一开始就是东北大地。航拍的东北好美。那种灰突突的80年代的小楼房小砖房都好熟悉。
周冬雨偶尔会冒出来一句东北腔。都是在感情强烈地时候,或者不经意的时候。露出乡音,好亲切,好可爱,毫不设防的感觉。
我很喜欢的几段。
小晓灌了几口白酒,然后摔了酒瓶子,上去打了见清一个耳光。
好帅。
还有过年去见清家帮见清安慰他爸爸。
懂事。
一边开车一边骂见清。不是我想要什么你tmd就要什么。
心酸。
在酒店里拿出耳环戴上又拿下来。不行,不行。
自制。
I missed you。 我也想你。不,我是说,我错过了你。
绝望。
在酒店躲摄像头。
明理。
没有如果。
理智。
正式说再见。
爱着的时候,投入忘我。
放手的时候,干净利落。
以前对周冬雨感觉一般。《山楂树》里太单薄。
《七月与安生》觉得好一点。不过也就俩层次。装疯卖傻。叛逆疯狂。
最近电视剧《春风十里》看了几集就弃剧了。套路感太强了。
《后来》里,我觉得还能看到安生的叛逆和小红的狡黠顽皮,但是多懂事内忍和自律。在疯疯张张的外表下还有颗丰厚善良的心灵。
最不喜欢的竟然是那句“点题”的经典台词:
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太飘。跳戏。
倒是最后配的刘若英的歌儿很应景,但让我突然感觉整个电影就是个超级MTV。
后来,
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 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错过
就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