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阅读,为的是让我们过好这一生
昨天读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这本书。晚上写更文时,便把书的内容及书里设置的三个问题,梳理成读后感。
今天,我的思绪,似乎还徘徊于三个问题之间。
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
第二个问题:你害怕死亡吗?
第三个问题:你满足吗?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这本书为何成为热榜畅销书?
我觉得作者约翰·史崔勒基不仅罗列出非常有益于生命成长的三个问题,同时,作者经由这三个生命的问题,带每一位读到本书的读者,做了一次非常棒的心灵世界之旅。
因为在现实的、快节奏的世界里,人如果不是碰上必不得已要停下来的时刻,其实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觉察自我:嗨,现在,自己是不是应该先停一停,去看看内心怎样了,它还好吗?
所以,“世界尽头”是什么?它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意象,表达到了某个阶段的尽头,你需要返回来,重新认识自己也好,重新审视过往一切也好。尽头,无处可走,你必须得重返回来。
返回到哪里?
心灵的原乡!
心灵的世界,才是你真实的世界,是你生命的真相。
我喜欢这个书名,《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读书名时,我就想:当我们处于某个暂且走不下去的“尽头”,不妨放空自己,安静地坐下来,喝杯咖啡。
在喝咖啡的时间里,与自己好好相处。像渴望走近眼前的恋人,像渴望了解恋人那样,去与自己谈一场生命成长的恋爱。
问一问:生命要什么。
我看着《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
我把它们的主语“你”都换成“我”,然后,认认真真,重新对自己发问。
我为什么来这里?我害怕死亡吗?我满足吗?
当我如此扪心自问,我仿佛感觉到:《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这本书它告诉我关于“活着”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活?人要怎样活?人对活着的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满足吗?
这三个关于生命的问题,注意还不能用头脑想,不能用头脑回答。因为头脑想出来的答案,夹杂着逻辑。
何谓“逻辑”?逻辑有“因为……所以……”,逻辑会迎合人的自我中心,不断去自圆其说。
自圆其说,就有蒙蔽问题真实答案的可能性,也有掩盖生命真相的可能性。
既然《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三个问题,问的是生命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回答问题的人,要用生命真实的状态来回答。
我想特别再聊聊第二个问题“你害怕死亡吗?”或者转换主语后问自己:我害怕死亡吗?
恐惧死亡,这是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东西,不由个人头脑意识控制。不管一个人有没有觉察,对死亡的恐惧,就是真实存在的。
在有生的生命和岁月里,我们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无疑将为生活带来充实,为精神带来丰盛。
如果每一天做着想做的事和喜欢的事,流逝的时间,也能感知存在的意义。因为跟随生命渴望而做的一切,人便不会为那抓不住的一去不复返的时间而责难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喜欢做的事,内心涌现上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死亡的命题很大。对死亡的恐惧,我想是恐惧生命的流逝感和丧失感,也恐惧生命里莫大的孤独感。
为什么害怕死亡?
死亡,意味着你和其他所有的人,断开在这个地球上、世界上的联结。像被突然剪断线的风筝,害怕无边无际的天空,不知将落何方的孤独。
活在世上的人,在你的心里,一定要请进你真心所爱的人,入住。他(们)/她(们)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你的亲人,可能是你的另一半,可能是你的孩子,可能是你的挚友……总要让一个人的生命与你生命紧密相连。
生命的意义,是连结,是编织,是联合。而不是制造纷争、制造孤独和孤立。
所以,除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喜欢做的事以外,人的精神世界还需要情感连结和爱的能力。
再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此刻,从我深心处浮现出这句话:阅读,为的是让我们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