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网红知识付费现象
有人说,网红知识付费是一场起于焦虑的狂欢,有人赚到钱,有人买到自我提升的心理按摩。
2016年,知识付费的风波兴起,几乎席卷了全网,随处可见的是各大平台的“付费课程”,知乎、果壳、喜马拉雅FM……一系列知识付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课程不像是学校在读生们报读的网络补习课程,更多的是针对白领等社会焦虑人群的“心灵鸡汤”。虽然2017年热度有所减退但仍然火热,随着罗振宇等一系列“网红”的出现,似乎又将“网红知识付费”这一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知识付费出现的必然性
乔布斯曾说过:“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就是我要的东西。”这句话在网红知识付费这一现象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在自媒体兴起之前,人们已经有为知识付费的行为,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些都是实体经济中的知识付费。网络上最先兴起付费风波的并非知识,而是音乐。2015年7月,我国版权局出台《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在此之前我国正版音乐的成交率仅有1.18%,从那时起,我国的版权意识逐渐回升,这样看来音乐付费可以说是知识付费的开始。
来源百度百科从百度百科的解释中不难看出,知识成为了现代社会的“社交货币”,而知识付费则是一种独特的变现方式。同时,知识付费也是营销者利用人们心理的一种营销手段。举个例子,现在是信息泛滥的时代,两个长期资讯,一个免费一个付费,作为用户的你会认为哪个更优质呢?从某种角度来说,知识付费不过是营销者和消费者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罢了。打心底滋生出的愿意付钱想法是最直接的助推器。
二.如何看待知识付费的现象
网上的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我的观点,“有存在的市场需求,也有极大的泡沫。知识付费是焦虑拱起的火。”
我在上面有提到“知识成了现代社会的‘社交货币’”,对于部分用户来说付费取得的知识更多的是他们与人谈论的资本,他们愿意买单,内容是否有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跟别人会有聊天的话题。归根结底,催生出这股热潮的是所谓的知识焦虑。
来源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上对于知识焦虑的定论是一种精神疾病,但我所说的催生这股浪潮的焦虑还没有到侵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地步。有段时间,公众号上疯传的一篇名为《罗振宇的骗局》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图源网络,侵删这三个原因是对我想表达的“知识焦虑”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当今时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异常频繁,稍不注意便会被甩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大部队后面,这时人们尤其是中年群体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恐惧,从而催生的就是知识焦虑。
2018年3月,一则名为《“网红教授”薛兆丰从北大离职,其付费专栏卖出近5000万却一路遭遇质疑》在网上走红,引起人们对知识付费现象的思考,有专家针对此现象公开质疑:为何付费买到的只能是三流知识?其实,很多需要付费的网红知识利用的是人们节约金钱和时间的心理。
图源网络,侵删这些网红知识,就像淘宝上的卖家秀一样,卖家摆着胸脯跟你打包票,只要你肯付钱,我保证你能日日精进。其实呢?到头来,你买到的不过是心理按摩,花钱给自己营造了努力向上的表象罢了。这些“金玉良言”中的内容真的经得起推敲吗?这些句子我这一刻记得过几个月、一年、甚至是几年之后呢?扪心自问,部分的“网红知识”不过是将各种心灵鸡汤勾兑(甚至可能掺水)然后进行二次加工再向你一股脑灌输的“残次品”罢了,不会危害身心但绝对谈不上特别的有意义。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班上某个理科学霸的成绩好到离谱,而自己始终位居中下游,在学霸整理出自己的笔记后自己去借来一字不落的誊抄,信心满满地认为下次考试一定可以考好,结果接下来连着几次考试仍然还是那么差劲。真的是学霸的知识或者方法出错了吗?不,是因为这些知识是你未经思考就得到的。网红知识也是类似的道理,你认为自己花钱买到了知识,其实细想你只是知道有这么回事而已,离真正的知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三.如何面对网红知识付费的现象
网红知识归根结底是浪花翻起的泡沫,终将破碎在布满砂砾的海滩上。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在日益进步的时代,时间的零散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碎片化的学习也并非不可取,每一点知识的碎片都可能催生一个跨越时代的想法,但关键在于学习时是否真的经过脑子。学习前的知识储备,学习过程中学会在一堆碎片中过滤出真正优质的资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被所谓的“网红言论”牵着鼻子走。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如果有条件的话,自己学习当然是更好的,拿着一本书远离心灵的浮躁,全身心浸润在优美的文字中。人在读书的时候,精气神是聚合在一起的,所谓得不食烟火是灵魂深处散发出的气质。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点“网红知识”无法真正做到的。
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一(13)班包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