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追求快樂與逃避痛苦的驅動
2016-09-07 本文已影响95人
小慷
前幾日看到S談到人的需求有兩大動力,分別是
追求快樂與逃避痛苦,
前者來說,追求快樂其實並不是這麼直覺、直觀,舉例來說,很可能我們期盼我們英語能夠變好一些,能夠自由表達、自由溝通,但在設立此目標時,我們的內心其實很難一下子就接受『未來的快樂』,講白一點也可以說是至樂太遙遠,這其實並不符合我們人性中追求短期快樂的天性,況且,
正是因為你現在還在低水平的階段,所以也很難能體會高水平中所享有的快樂,所以來說,正因為看不到、感受不到、沒有急迫性,所以透由追求快樂的改變機制,往往最後是失敗收場(除非這個人有完善的改變計劃與強大執行力)。
後者來說,逃避痛苦我覺得是更有驅動力的因素,回顧我們的學習歷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很多時候我們讀書的動機並不一定追求快樂,有某一方面可能是逃避痛苦,
逃避被否定的痛苦、逃避被比下去的痛苦,因此來說,我覺得我們的人性中為了逃避這些情緒(羞愧、被否定、被看不起),往往會衍生出另一股力量,一股讓自己奮發向上的能量。
談完上述兩者驅動力後,我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念:『人不會對未來失去的感到恐懼,但會對現在失去的感到恐懼』,這句話意味著往往我們會選擇保有現有的一切,因為給使我們去選擇一個更有價值且高風險的選擇話,我們很可能會失去目前擁有的一些東西,講白一點,在面對不作為跟選擇一個有風險的價值選擇時,我們往往會趨向於『避免失去當前的東西』,
但是,這樣的抉擇方式,往往會讓我們躲在舒適圈中,不會要求自己有更多的進步,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更沒有鬥志了。
因此,我覺得在思考未來為還抉擇時,如果換個解度來看,『如果我不做xxx,那麼我會失去什麼?』,利用人討厭失去的特型去挖掘自己進步的動機,去push自己再多做一些努力,
說不定,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有更多一點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