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雷夫老师那样教写作(1)
像雷夫老师那样教写作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这学期,我读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书中雷夫老师关于写作的认识与做法引起我浓厚的兴趣。雷夫用四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法练习、每周作文、每月读书心得、少年创作计划。我对雷夫老师的前两种做法深有体会。
持之以恒,打好基础
雷夫将语法的练习放在写作的第一位。他每天带领学生进行语法练习,进行找出合适的名词或选出正确的时态等练习。这是正确书写和表达的基础。基础要打牢,要抓扎实。
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都为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大伤脑筋。我想:这在雷夫老师的眼中就是“基础”没打好。内容再精彩,通篇错别字,读者还有读的兴趣吗?为了减少和杜绝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我曾向雷夫老师那样,持之以恒带领学生练习基本功。
首先,我把学生易写错的字摘录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一段时间后进行归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代替。如将“戴”写成“带”,将“留念”写成“留恋”,将“九州”写成“九洲”,将“竞”写成“竟”,将“暑假”写成“署假”,再接再厉的“厉”写为“励”,哈密瓜的“密”写成“蜜”,金碧辉煌“碧”有同学把它错写成“壁”或“璧”字等。
2.增加笔画。如:学生在写“试”、“武”、“荒”等字时,常把“试”和“武”字多添一撇,“荒”字多加一点。
3.减少笔画。如:“夏、真、惧、俱、直、值”等字,不少学生常常少写一横;“裸露”的“裸”有同学将左边衣字旁错写成示字旁。
4.形近干扰。如:“钓”与“钩”,“己”与“已”,“拔”和“拨”,“辩”与“辨”,“候”和“侯”等字,许多学生混用。
其次,针对这几种类型的错别字,我用不同的方法分批讲解、订正、运用,每日坚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招:追溯字源析字形。
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引领学生追本溯源,明白这个字中每个部件的意思(当然这些部件并非都是象形字,还有会意字、指事字等)既可以发展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大大减少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象。
如《艾滋病小斗士》中有一个词“感染”。这里的“染”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再次出现。学生常会把右上角的“九”字多写点写成“丸”。“染”的右上角为什么是“九”而不是“丸”呢?教学时,跟学生讲“染”字故事,和学生一起分析三个偏旁各自代表的意思。染,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木,这里指草木染料;九,表示次数多。把“染”的三个偏旁的意思贯穿起来,就是“染”字的本意:将草木染料连同布帛放在水里浸煮多次。和学生一起探讨了“染”的构字来历,在书写时学生就不再将表示次数多的“九”写成“丸”了。又如,学生经常将示字旁的字写成衣字旁的字。这是由于学生不了解这两个偏旁的意思。在帮学生订正这类错别字时,给学生展示了示字旁的演变过程。首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示”,告诉学生“示”最初是神的意思,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由示(礻)作偏旁或部首。比如,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祝(祈祷求福);社(意为土地神)。介绍造字的过程,中华文化、中华智慧随着学习也传承给了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不会将“礻”“衤”混淆了。
第二招,寻找规律,预防缺“横”少“点”。
“文具盒”的“具”常有学生少写一横; “而且”的“且”总有学生多写一横。纠错时,将“直、具、真”和“且、祖、姐”这两组字分别写在黑板的两边。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类字有什么特点?这样分类列出,便于学生找到规律:左边的三个字都是有“头”或“有尾”的;而右边的“且”字没有“头”也没有“尾”。找到规律,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巩固:有头有尾是三横,无头无尾是两横。又如,“忘”和“流”。常有学生在“忘”中的“亡”字上面加一点;“流”又往往会漏写一点。找规律:竖折后面不加点,撇折后面加点。
第三招,从语法的角度加以辨析
学生作文中“的、地、得”混淆的现象很严重。怎样帮学生区分这三个字的用法呢?可以从语法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加以辨析。“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如“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地”后面跟的都是动词,如“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如“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再用顺口溜加以强化:白字旁的“的”后面是什么,土字旁的“地”后面是动作,双人旁的“得”后面是怎样。最后让学生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作文,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在使用“的”、“地”、“得”方面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识字是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学生写出文从字顺的作文才有了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