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在为谁而工作?细思极恐的真相是:我们都被pua了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泛起涟漪

每天通勤1小时以上,一天可能有两三个会议,绝大多数时间需要花在跟各方协调沟通上。

然而真正的产出却少得可怜,进而让我们对工作产生厌恶。

面对地铁拥挤的人群,想问是什么偷走了我们对于工作的激情?我们到底是在为谁而工作?

道德绑架:工作伦理束缚下的我们

“工作即正义,不工作是一种罪恶。”-----《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工作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状态,不工作是不正常的。这是工作伦理给我们的警告。那么工作伦理究竟说的是什么?

工作伦理是什么?

工作伦理存在两条戒律。这两条戒律规定了我们正常的行为模式。

第一条是: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些他人认同的有价值的事,并以此获得回报。

其内隐的是绝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工作获取相应的回报。另一个内隐则是只有公认的有价值的工作才会被工作伦理认同。

第二条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因满足而停止努力是不明智的、不可取的。

其内隐的是看不到任何收益,你也应该参与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不重要。工作本身具有价值,这是一种现代化社会的信仰。

工作伦理的陷阱

工作伦理描绘了一个正确的行为模式,并质疑劳动者的一切非正确行为。

并将不正确的行为列为道德规训当中,利用秩序和规则对此进行惩戒。

01. 劳动者工具化

无论是流水线的工厂还是高薪互联网公司,每一个员工都如同没有灵魂的小齿轮一样的工作。

在工作场合,我们不能够展示自己的个性,只需要做到服从规范、遵守纪律,一切与生产无关的就是无用的。就像一个圆形监狱,找不到任何出口。

长期以来,劳苦大众只是帮助少数人的思想发挥作用的工具人。既得利益者将劳动者塑造成“只行动,不思考”的服从者。

既得利益者在行为上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在道德上又将劳动者污名化。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

02. 劳动者污名化

工作逐渐成了所有其他社会生活的锚点。“你是谁?”指向了你的公司以及你公司的名望。

大家都向往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因为工作伦理下的工作类型已经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解除雇佣关系也就意味着身份的缺失。失业不仅让我们面临经济压力,同时易被周围人贴上失败的标签。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成了我们审慎而有效的生存哲学。

即使是在规律性安排,无条件服从,自上而下的监督下,人们也会为了未来收益,尤其是道德收益,而投身于毫无意义的工作当中。

在工作伦理的训诫下,制造生产者成为第一要义。

工作伦理是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有效工具,而在消费主义盛行下,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在追问工作的意义。

金钱至上: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我们

“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技术进步,产能上升,进而商品越加丰富甚至过剩。

为了卖出过剩的商品,商家鼓吹兜售,创造了一个消费美学的社会。

消费美学是什么?

消费美学的理念和工作伦理存在很大矛盾。

第一条是:以个体审美趣味为导向,追求选择的多样性与个性化。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选择的自由度越大,社会地位也就越高。“你是谁?”指向了你的穿着以及你所拥有的物品。当支出超出收入,这就催生了信贷膨胀,经济周期性波动。

第二条是:讲究及时满足,追求新鲜感。

个体拥有了很大的主动权,那么更快的满足个体需求成了商家的主要竞争地。短视频抢占了长视频市场,快递运输周期不断压缩等,都是消费主义盛行下的产物。

消费主义下的工作与生活

01. 灵活就业

消费主义盛行下,消费者通过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绝缘于无聊的生活。

商家为了抢占市场,不断制造消耗品,转瞬即逝的企业比比皆是。

处于消费美学下的劳动力,不断周转在各个公司中,不再拥有工作伦理下的持续性保障。

外部环境的变化莫测,让我们疲于奔命,我们变得越来越渴望体制内的工作,因为过剩劳动力已经很难重新就业。

我们要面对的是不确定的就业环境,那么我们需要双份甚至多份保险来对抗风险。想要经受住消费美学考验,灵活就业就成了当下的主旋律。

拥有多份可发展的事业,视变化为永恒,不断的学习并且享受新鲜事物,也就不受外部环境所牵制。

02. 生活理念

消费美学将崇高的体验放在首位,那么良好的品味、独到的眼光被我们所称赞。

我们关注的是“他有什么?”而不是“他做了什么?”。购买力成了我们拥有一切身份的象征。

人们更加关注短期收益,追求新鲜刺激,及时满足欲望。消费理念摧毁了个人成长的内在时间逻辑。

个人成长需要保持长时间专注,不断积累,延迟满足。在你看到一束光之前,是无尽的黑夜。

在消费美学的诱惑下,制造消费者成为第一要义。我们被教导可以不生产,但是不可以不消费。

消费将我们推向永无止境的机械式奋斗,最终沦为过剩劳动力,如同过剩商品一样,再也无法回收利用。

消费美学与工作伦理的矛盾

在生活中,我们被教导以消费来证明“我们是谁?”,在工作中,却被规训以工作伦理来证明“我们是谁?”。

消费美学与工作伦理存在截然相反的工作与生活态度。作为消费者,在生活中讲究个性化、独特性。作为生产者,在工作中循规蹈矩,打压一切异样行为。

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是存在严重的割裂,这也是我们时常追问: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在消费主义浪潮下长大,消费美学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在消费领域掌握着主动权,意味着在工作领域我们也想掌握主动权。

再加上外部环境持续变化,让我们无法永久就业,所以我们无法像父辈一样任劳任怨的干着收益较小的工作。

两者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对于一个合格的消费者,我们拥有了一个更强感受与体验的世界,进而导致我们在工作上同样的关注自身需求。

工作的价值不再依赖于社会评判标准,而取决于能否产生愉悦体验感。

但是工作环境却依旧按照工作伦理在运行,年轻人才会对工作产生厌恶感。

致未来

“实现个人价值的自由需要免于匮乏,免于失业,也免于对匮乏和失业的恐惧。”-----《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商品和劳动力同时出现过剩。

在工作伦理下,失业是可以重新就业,而在消费美学下,过剩则是永久失业并无法再就业。

作为普通劳动者,为了延长自身的职业道路,我们需要看清社会发展趋势,并以此来应对不确定性未来。

在市场诱惑下,首先需要保持理智消费,避免自己产生大量的债务。

其次将自己从消费者转变为创作者,唯有创作才能避免被智能设备所替代。提高独立性,发展自己多项能力,来对抗不确定性未来,达到灵活工作的能力。

工具的进步,个人产能会不断提升。个人、小团体经济将是一种趋势,而且也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坚持长期主义,打造影响力的护城河,我们就不会出现35岁危机。

写在最后

当我们学会为自己而工作的时候,意义将自然浮现。


大部分思想来自《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附加自身理解

有兴趣的可以阅读本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