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校园冷暴力: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严重。
也许,在校园时,你我都曾经被起过自己不想要的外号,也许因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尴尬小事,被人嘲笑,也许曾经问因为某些原因被孤立……
在大人看来,孩子们往往难以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尺度。有了这个解释,冷暴力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但那些欺凌者,真的这么想吗?
近日,北京西城某职业学院的五名未成年少女因校园欺凌分别获刑一年及11个月。今年2月,这五名女生在校内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同学,造成其中一人精神抑郁,至今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法官认为虽是未成年人,但随意殴打他人致伤,已构成寻衅滋事罪,依法予以惩处。
如今,校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很多人认为校园欺凌在初高中才会有,但其实,校园欺凌在大学也很常见,不过是隐秘地转换为冷暴力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了解冷暴力这个词汇的意思: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冷暴力首先是暴力的一种,表现为语言的嘲讽,故意忽视,冷漠和疏远等,致使他人精神上或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换句话说,所谓冷暴力是相对于武力暴力而言的一种比较文雅的说辞。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鲜见,在学校中不仅频繁发生,在生活中职场上亦是如此。
冷暴力是人的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另类恶行,所以它一般广泛地存在于各高校及职场之中,依附于90后及90后之后的身上。
在当今社会,校园冷暴力现象能肆意横亘在我们的视线中而且愈演愈烈,孰之错?可能与学生有关系的群体都逃避不了这份责任吧。
人的发展就是一个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渐变过程。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会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被社会所世俗化,被周围环境所同化,这就导致了人在处理社会及自身利益关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与矛盾,而这些矛盾如果不适时适地地被很好地解决与处理,依照人的劣根性,最终大部分人都会不约而同地采取类似于冷嘲热讽甚至大动干戈的极端做法以捍卫自己的利益及获得自己的满足感(所谓的冷暴力)。
据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今日公开的一组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起诉校园暴力犯罪案件170余人,其中一部分是由校园冷暴力变为武暴力,有的是施暴者的暴力形式转换。有的则是冷暴力受害者内心积聚愤怒,为寻找存在感、认同感,选择暴力反抗。
以我个人经历谈一谈,校园里的冷暴力一般比职场要好一点,因为职场的组成决定了大部分新员工进入以后都可能被老员工冷暴力一下,原因不外乎是觉得你没有资历,或者觉得新人势头太强。
校园里的冷暴力,一般来说老师比同学要更为高压一点,具体可能因为:
1.别人都懂你不懂;
2.别人考好你没有;
3.别人上课不说话你说话(睡觉、玩手机);
4.别人过节了给老师送了礼但你没有等等等等。
我个人曾经遇到过的就是我从班主任的补习班退学了,觉得学不到东西,但是从那以后我们老师就开始对我非常刻意的忽视和疏远,当然这也并未给我造成什么影响,我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但是有些其他的同学,当他们被老师冷暴力的时候,会出现非常反常的样子,比如成绩飞速下降,比如不自信不敢大声说话,比如上课的时候非常想表现自己但是常常弄巧成拙。
至于老师方面的冷暴力是出于什么心理,不外乎就是一种旧观念,学生对老师是应该尊敬和顺从并且孝敬的,甚至有的老师觉得自己能够决定学生的未来,完全忽略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
另外就是来自于同学们的冷暴力,这一点让我颇为头痛,因为本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部队里都被一部分冷暴力过,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排斥和孤立,更不好的还有各种借力打击的做法。
在学校被冷暴力的原因是我太过高冷,实际上自己并未感觉到,但是同学都觉得我非常不好亲近;还有缘故是因为我交往的朋友不知道怎么了都不太受大众人的待见,导致我们就自成一体的被人忽略了孤立了。
那么基于同学关系的冷暴力在我的认知里面,就是威胁和嫉妒,还有可能就是你太特别(不爱干净或者满嘴脏话之类的与大众格格不入的),好学生往往不会对坏学生冷暴力,因为他们不构成威胁,而不是因为他们心胸宽广,坏学生通常不会跟女孩子冷暴力,家里有关系不愁以后的通常不会跟其他学生因为学习的问题而使用冷暴力(因为你不构成竞争力)。
往往冷暴力的施者与受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但是竞争却更直接,或者就是因为大众都讨厌你,不能接受你,那么冷暴力也就更加明面上了(这个也是你自己的原因)。
如果伤害很深,冷暴力事件的治愈就绝非一日之寒,需要漫长的时日去一边遗忘,一边改变。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而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分歧以及把握好人际关系中的尺度恰恰是我们要学习的。
步入大学后,我们的个性得以更加充分展现,鲜明的个人特色既是我们展现自己的名片,也是我们与他人产生矛盾的导火索。
因此,当许多有着鲜明个性特色的人汇聚在一个校园内时,只有宽容和接纳才会使我们百花齐放,缤彩纷呈。
我们要试着去接纳与自己有着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习惯的人,在不同的人群中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将人际交往作为丰富自己人生历程的必修课。
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懂得用法律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文章转载请主动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