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发展,无疑是需要人才的,人才应该如何选择,外来人才和本地人才应该区别对待还是一视同仁?
战国末期,秦国强大无比,韩国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自己,派出水工到秦国游说秦国开凿郑国渠,引导泾水入洛水。
秦王同意修建,但开工不久,秦王忽然发觉自己被骗了——修郑国渠是韩王的“疲秦之计”。秦王此时雄踞天下,发觉自己被欺骗,当然怒气冲天。
有大臣借机建议秦王:应该把其他国家的客卿全部驱逐,他们来秦国都不安好心,想要在秦国搬弄是非罢了。
谏逐客书秦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李斯作为被驱逐人员中的一员,写下《谏逐客书》给秦王。
书信大意:微臣认为大王驱逐他国客卿是不对的。穆公求士,得以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得以国富民强;惠王用张仪,宰割天下;昭王得范雎,促成帝业。这四位先王,都是凭借他国客卿取得重大成就,可客卿们哪里辜负过秦国呢?如果先王不能妥善利用外国客卿,恐怕难以发展秦国啊!
陛下宫殿里美丽的珠玉,珍贵的象牙,美丽的宫女,悦耳的音乐,大多都来自其他国家。如今陛下愿意享受这些来自外国的珍宝美色,却不愿意重视来自外国的忠臣。这可不是明智的君主的选择啊!
陛下这样驱逐客卿帮助敌国获得贤才,减少百姓的数量,想保证国家的安稳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秦王看完《谏逐客书》,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位。
就事论事,战国后期秦国之所以强大无比,但若无众多来自其他国家的贤臣良将,也是不可能发展壮大至此的。所以说,李斯的分析本身是合理的。
但秦王骄傲非常,来自韩国的客卿又确实欺骗了他,想让秦王改变政令,却不是这么容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使是秦王,也还是难免有这样的担忧。
那真正让秦王改变主义的是为什么呢?是秦王的野心。当时秦王想要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野心早已经路人皆知。李斯反复诉说他国客卿使秦国强大的事实,就是想要秦王看到他们这些人的作用——能够帮助秦王统一天下。
在满足自己野心的强大诱惑和利益面前,秦王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政策。
放眼看世界,大型的企业,著名的城市,发展迅速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重视人才。
企业重视职工培训,政府重视教育,为的是什么?为的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为了当前的发展,必须要广泛地吸收各地人才。如何吸引人才,给出什么样的福利,是一门大学问。
许多企业和城市喊着发展的口号,福利上潦草敷衍,却又抱怨引进不了人才,实在让人无奈。
如果真的想获得较大的发展,还是应该在态度和物质上都做到位才行。
本地人才当然应该重视,外地人才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让他们能够安家立身。那样才能团结起更光大的力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