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板块教学回顾--长度
上篇时间板块回顾中提到:这段时间里过得十分饱满、丰富、内心的情绪也是波折跌宕。为何会情绪起伏呢?刚上时间板块的第一周时间中,内心充满着期待与兴奋,每次课程结束后自己完全沉浸在自我设计并给予充分表达之中,孩子们也被带动的很开心。而第二周长度内容开始后,我内心莫名会出现无力感与迷茫,且待我慢慢回顾......
长度,立于自身、合于世界
一、我的身体就可以测量
时间板块最后一节课的主课上,给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每年夏季6-9月份,尼罗河都会涨水泛滥,从而冲毁了两岸的田地界限。洪水退去,人们再次回到家园,如何重新开始耕种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同揭开长度测量的面纱。
长度测量黑板画上课前我从家里找来了不同长度的木棍、竹竿,还有麻绳,又要上演远古剧目了~开课,带着孩子们想象:“盘古在混沌之中,是一片昏暗,他能够感觉到空间的大小吗?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当盘古把天地劈开,有了光、有了空间、有意识,他就能够分辨出来大小、远近、前后。慢慢后面的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生活,他们要打猎,打猎需要工具。那个时候,人们狩猎的工具就是这样的树枝,或者用绳子绑住两个石头去围猎......但是,如果其他部落的人也想学习制作这样的工具,却无法表达清楚怎么办,他们如何去描述这些不同的工具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说,这个长一点,那个短一点。那么到底多长,到底多短呢,人们又是如何知道这合适的长度呢?”
从这个开场的引入,我们一起讨论起来,没有任何工具的远古时期,人们是如何测量出长短呢?孩子踊跃发言,可以用手,可以用头(孩子们课堂上,经常冒出意想不到的话),可以用脚......好的,我一一把这些方式写到黑板上,那么我们就用手先测量一下自己书桌、主课本吧,用一拃、一掌、一指,当然你也可以用一头去测量。孩子们在原地,用自己身体动了起来,测量过程中,我问起孩子们用头测量的感觉怎么样?那个同学自然回答,不如手方便呀!确实,很多时候课堂中孩子们给到一些异想天开的回答,并不是她想调皮捣蛋,老师只要实时地带她回到正轨上就好。
随着孩子们用手测量,整个教室开始热了起来,看到有同学会用手测量同学的身高,太好了!就是让孩子们用身体去找到测量的快乐和确定感。接下来,两人一组,我们也要开始测量班级中的各个物品了,从黑板到书架、从窗台到门框,孩子们全心地投入到测量运动中。有孩子问老师可以踩窗台吗?当然可以!老师可以爬到书架上吗?小心,可以踩凳子上!老师这是长和宽,这是什么呢?这是长、宽、高......孩子们在这种主动的活动学习中,乐此不疲!
布手知尺,布指知寸 举步为跬,倍跬为步看到孩子们认真地将测量结果书写在记录纸上,像一个个小小工程师在测量计算。
第二天的主课内容,我们把空间放大,从手的测量“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今天过渡到伸开双臂“舒肘知寻”双臂的量度;接下来“举步为跬、倍跬为步”带着孩子们了解何为跬、何为步,用脚来测量更大的空间。进而也回到第一天尼罗河洪水泛滥的故事,人们重返家园要找到原来自己农田的大小,就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还是按照昨天的小组,这次我们测量的范围扩大了,从测量教室长宽,到测量走廊、楼梯、操场、菜园。孩子们拿着记录本,两人一组认真的测量着。其中很多的场景给我感动:一对儿平日里不和谐的小伙伴,在测量过程中,一个记录一个认真测量,遇到不同的意见相互协商相互信任;一个风风火火的男孩,其他人测量操场时一般都是用步或跬,他却用寻来测量~于是躺在操场上,一圈一圈的翻滚,真是有画面感呐!回到教室中,大家挤着小脑袋在记录纸上书写着,这份参与和认真,就是测量板块带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经历。
用身体来测量 测量记录在试讲课最后的时间,JOHN给到我们一个图景,一副画上画着一个人,他用手在认真测量一个地图,他说这就是测量板块要带个孩子的。这个时刻我感受到了,测量板块就是让孩子从自己的身体开始,在测量过程中去真实感受自己的这份胜任感,自己可以直接去与“大地”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参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世界可以被我了解及掌握。
回头看这个过程,教学的发生,要从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开始。给到问题,让孩子们纷纷表达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有了解决想法,还要动手实践,自然而然地头心手这个过程平衡发生。老师主要在建立这个难题(目标)与孩子内在本然的链接,不需要答案,要调动这个想象阶段的所有能量,并鼓励他们勇敢去实践。此时一定要与孩子们共情,老师不是一个“全知的人”或者一个完全的旁观者,老师是与孩子们一起来想办法来面对问题。(如同上次在农耕时排练戏剧感受,老师全心且全新的投入,带着更加成熟的自我,在其中平衡)
回到课堂后,孩子们举手说,老师还可以用身高量呀!好哇,这也是我要带的内容,身高就是“仞”。那我们怎么用身高测量呢?后面风风火火的孩子立刻站起来跑到前面,“老师我有办法测!”,说完就开始前滚翻,孩子们一阵惊叹!其他孩子们也想看,为了稳定课堂秩序我把此环节放到课间尝试开,几个孩子在教室前滚翻,互相讨论经验,最后我们得出:用前滚翻的方式并不合适,一来容易伤到颈椎、二来翻滚不容易成为直线、三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前滚翻--普及性不够。哈!这就是华德福鲜活的课堂,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没有所谓我讲你听,孩子们你有想法欢迎表达,我们共同讨论~
既然说到用身高测量,延续到实践课上,我们找来各色的棉线绳,两人一组请彼此测出身高,制作出身高尺,并标注上“某某身高尺”,大家纷纷去测量操场,最后变成操场长“某某的多少身高”多有意思的表达。
身高尺我们一墙五彩的身高尺,引领领班同学们的侧面呦~
除了做身高尺,实践课上,我们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要共同打磨出一个米尺来。要求光滑、有坡度、有刻度。
二、古今中外的测量单位,细数给你听
在前面三天充分用身体测量后,我们还是跟随时间长河的变迁来看看古今中外的测量发展历史,这些内容即作为一种故事背景讲述,也是让人类历史发展的这条线深埋在孩子心中。第一天的课程上就有孩子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老师为什么每个人的测量结果不一样?这是个好问题!我把它写在黑板最上面。
今天和同学们来探讨,就这尼罗河的故事我们继续发展,村民们重回到家园,虽然可以用步丈量,但是争端还是不断,因为 人与人的步伐是不一样的,于是大家争吵不休,这样的场景英国也在发生,这样的争论惊动了城堡里的老国王亨利一世,开了十几次会议都无法解决争端,就这样老国王一气之下,用他的脚长规定成一英尺的长度,同样带出了英寸、码、英里;回到中国,我们有了寸、尺的单位,也慢慢发展出了丈、引更大的单位。但是人身体的长度总是不确定的,我们除了用自己的身体之外,还可以用什么呢?为了带出这个问题,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就是黄钟之音的故事。其实是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加入这个内容,因为我们自古就有“同律度量衡”的测量基础,古代这样的一种思想体系也是反映出来中华民族的万法归一的思想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自己也是受到很多震撼,而且长度作为基础,后面的测量重量以及容积,我也都会以黄钟之长作为统一参照系数和孩子们一起感受:
资料说:从一开始,中国“同律度量衡”的思想、理念、范式、制度,就是万法归一的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政的零碎。
“同律度量衡”,并不是分别同律、同度、同量、同衡,分别制定音调、长度、容积、质量(重量)的测定标准,而是找出音调、长度、容积、质量(重量)的内在联系,相互规定、相互制约,互为标准,互为依据。
《史记·律书》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皆出于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汉书·律历志》则细说:“度本起于黄钟之长,量本起于黄钟之龠,衡本起于一龠黍之重。”
老师在备课时固然要学习背后的内在关联,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在思考如何把这块内容,隐性地更合适地带给孩子们。这部分内容,自己准备的不够,还是显得生涩。
律吕调阳三、度本起于黄钟之长
接着“黄钟之音”故事的背景,我给孩子们提问,9寸之长到底多长呢?从天地间可以发出的黄钟之音到底是用多长的竹子才能发出呢?第二天的课程中,我们一起揭晓。
回到家的晚上我准备好了大黄米和小米,自己做了一个黄米尺。来到课堂上,要给大家展示这个神奇的粮食,它古代的名字叫做“黍”,并让孩子们一一到台前摸摸,对比和小米的区别。大家都觉得好神奇,这就是可以制作出黄钟之长的谷物了!随后,我们用了一整节课的时间制作,我们要一起找到黄钟之长啦!
黄钟之长--黄米尺你看孩子们那股认真劲儿,这低头做尺,一做就是一节课,多让人敬佩!
1个黄米是1分,10个黄米是1寸,100个黄米是1尺,孩子们一颗颗排出来的黄米尺,当然对这个长度有切身的感受了。有了尺的长度,就可以找到丈和引了,下课后带着孩子们拿着黄米尺到操场去找咯~找到一丈的长度,两个孩子躺在地上,看看自己够不够一丈高,哈我们在课上说,要做大丈夫哦;再看看一引到底有多长,孩子们跑着去看,哇!一引原来有这么长,我也是第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发现。
四、放下自我的标准才能走向更远
随着人们离开自己生活的范围,走向更大的空间时,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测量方式其他地方的人是不理解和认同的,那怎么办?带着孩子们在从头梳理,当人们只是在自己部落生活时,你可以用手、用身体测量,但是走出自己部落与其他部落相遇时,由于各自都有测量标准自然会产生矛盾,这是要请出大家都信任的人作为测量基础--于是就有了老国王的标准。但是当我们再继续往远处前行,比如到了另外一个国家,我们的国王都不一样,那怎么办?我们只要放下自己的标准才能与别人合作。讲到这些时,不期待孩子他真的懂得多少,但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测量的过程中,孩子们内心会有这样的感受,测量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这样不断放下自我标准的变化是一种必然。讲到这些时,教室中非常安静,我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目光,我也相信孩子们心里已经埋下种子了。学习合作,是每个社会人的必修课。
接下来带出米的单位,如何获得--子午线的4000万分之一,讲到这里,内容有些多,突然有孩子和我说,老师我头疼了。哎呀!很惭愧,光顾着讲了,没有感受到孩子有没有能力接受,以怎样的方式接受!
五、标准单位的换算练习及周长
最后两天,再次是回归的现实。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以及在此基础上学习周长的概念。周长概念的学习带入也要图景化,用手画桌椅的周长,画自己眼睛、嘴巴、脸蛋等等,再到各种不同的图形,最后再落到概念上:封闭,从起点围绕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的带动方式,我觉得就是成功的,给到不同孩子吸收理解的空间。
同时自己要反省的是,前面黄米尺做的太深入了,没有给到足够的转换的时间,今天再学公制的米单位换算,吸入到呼出的时间给到也不够充分,有些孩子是转不过来弯儿,开始会把尺和寸,米和厘米搞糊涂,非常惭愧自己考虑不周!
从公立课本中找到知识点和题型,带着孩子们各种练习。感谢刘晨老师的建议,我们现在还没有自己的课本难免各种练习题会东拼西凑,请孩子们做好标记,做好整理,于是也请了家长买来新的文件夹。
在落到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中,确实不同孩子发展的状态是有差别的。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华德福学校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要在前面渗透和铺垫中,做了大量的身体参与、内心感受的环节,为的就是给到不同接收路径的孩子以全面的获取。而到了知识性输入和理解的部分,如何让之前的铺垫有所唤醒起作用?如何在知识性结构建立,以及对各类题型解读后最终给到孩子所需的知识理解程度?更需要老师的专业度敏感度。
带完主课后,我更加能体会到主班老师的不易,新阶段下华德福老师的不易,我们要在中道的路上励力前行,要把理想照进现实才不愧使命。但是对于我还未曾摸过道沿儿的素人来说,其修漫长、其路幽恍......
心情的跌宕就是如上述各种发生而导致,自己已从第一周的兴奋中慢慢走出,被课堂孩子们的鲜活感而获启发,也为自己储备不足临阵磨枪而心慌,更为只满足教学目标而忘失时刻回归到孩子而惴惴,同时为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老师而钦佩。最后以测量板块的结束颂词作为本篇的结束:
《我们去丈量世界》
山有多高?
海有多深?
大地有多辽阔?
道路有多悠长?
家有多温暖?
世界有多神奇?
我们一起走了多久啦?
共同去探索,去了解,去爱。
我从这一道门出发,
又将从另一道门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