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步】“闲言碎语”之管理

2018-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野径绿潭

●校训写在哪里    ●管理的基石    ●管理的“理”    ●学风,是个“心”事    ●教育,“心”为本源    ●心灵生态与学习素养    ●管理是种服务和担当●管理基于信任​​​●管理需常换位思考    ●排座位表,应升格为教育课程●面向个体成长需求的班级管理    ●找准教育真实的起点●课堂评价,学生才是主角    ●以文化心    ●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表功是种挺严重的病    ●抱怨是管理的一面镜子    ●管理的形状●养育科研的情怀    ●校园里的学力危机     ●最“美”在尊严●专注、真挚又深刻的教育感悟从哪里来?    ●课堂并无新旧,正心奉道当守         

管理的基石

管理任重道远,非诚信和教养无以为根本,非规则和制度无以为基石,以唤醒和激发无以为目标。去人情,扬正气,去虚假,弘真诚。管理,非精神和文化为灵魂,不足为管理。持续、健康、高效、团结的管理,管理者的自身素养至关重要,管理者的管理素养至关重要。再往深处说,是管理者的人品问题。​​​​

管理贵自知之明。①管理,守好规则;②管理,实乃真诚做人;③管理,需公开公正的阳光;④管理,树叶羞避,多谦逊;⑤管理,多点同理心;⑥管理,少点官场,多点风清气正…

教师,是用来关爱的,而非简单的冷硬的所谓管理。那种缺乏温度的管理,不过是利用的工具而已。管理,是从爱出发,还是从用出发,这是个大问题。“提振教师精神、改良教师行为的根本动力,在于唤醒教师内心的良知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李希贵:知人所需,供人所求,以德为上,进而为团队勾勒蓝图,用管理把控好团队的质量。学校团队建设: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共同的愿景目标;有共同的规范操守;有共同的德业追求。老师们所关心的、所需要的,就是我们班子所要做的。班子成员经常是目光向下的:深入一线研究和调查,只要不出差,他们总是和学生们一起起床,一起上操……

作为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坚定“两个立场”,一是“学生立场”,二是“教师立场”。校长首先是学生眼里的智慧长者,其次才是教师的“头儿”,然后才是其他角色。 要力避几种习气,一是官僚习气,二是投机气,三是唯上气,四是贼气匪气。

校长不能像官员,不能像生意人,不能像江湖混混,也不同于企业家、管理者。既能抓好质量,又能有自己的教学追求,应是好教师和好校长角色的统一,能带领一批优秀教师。钱钟书说,猴子爬得越高,红屁股暴露越多。要敢暴露自己的红屁股。李希贵说:“当我们希望下属担责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把权力分给下属。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形成他们应该有的责任意识,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就会想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可现实却很不乐观。权,似乎易于让人上瘾,舍不得分给别人,怕出乱子,怕使其权威受损,不止如此,还总觉得还很不够,多多益善。耐人寻味。

李希贵校长还说过一个极通俗的好例子。他说,北京有家饭店的洗手间与众不同,在男厕每个小便斗的下方,都有一只仿真的小苍蝇。每位男士看到这只苍蝇后就会特别努力。李校长说,这时候,你还需要统一思想吗?然后说,目标一定要非常集中,要让大家看上去听上去就像真的一样。这话里有深意。他还引用马云的话说理。“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而工作,要让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而工作。”“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要比团结在一个人周围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我们一定不要奢望统一思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统一目标。

人性有阳光和阴暗两面性。世间沒有纯粹的天使和魔鬼。怎样努力使人性阳光灿烂而抑缩阴暗呢?这关乎宏观和微观的方方面面,是个生态品质问题,而教育生态则是整个系统的基础。立德树人,就是要创造高品质教育生态。问题是,现实中的教育生态并未严谨严密地过滤,并未科学精细地设计,还有许多阴暗的角落。

要使学校全面增值,首先要使每一个人的内心增值。管理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便于控制。规范和秩序,是管理的基础性框架,但不是管理的真正意义。校园要有温度和故事,不要光凭冷冰洋的制度和要求。

管理的“理”

什么是管理?我觉得,管理就是“有效沟通”十“愿景激发”。管理的“理”在这儿。

沟通不是简单的告知。同样的内容,如果沟通语气、措词、环境以及方式不同的话,沟通效果也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沟通是盐或空气,重要到你可以忽略它。沟通它本身就是生活,就是工作。沟通首先要有大局观,心里装着整个团队的发展,装着工作目标,这样大方向才正,境界才高。沟通还要“真诚”“坦率”。沟通不是去乞求,也不是去强压,而是平等自由又真实地坦露自己的想法,除了计划,还包括困惑和需求。同时,也要会换位思考,多体谅对方,多宽容人家,要积极思维,骨子里要想着怎么促进他和团队的发展。当然,沟通还要及早提前,不能等到问题暴露了,火烧眉毛了,不然,既费周折还被动。整个团队里,重点和谁沟通,沟通什么内容,还要讲究点策略。

管理,既是眼前的、细节的、务实的,更是前方的、整体的和务虚的。管理者要善于跳出事来看事,看到具体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样大家都很主动,做事做得也起劲,困难也易于克服。否则,都会感到累和压抑,不是事的事,也成为天大的事。在某种程度上,管理就是调动推动大家实现既定的共同目标。管理者要善于清晰坚定地描绘那诱人的蓝图,并用激情感染人,用务实求远的路径激励人。再次,管理要真正尊重个体智慧。要知道,集体智慧是以个体智慧为基的,少些行政命令和“必须”,多些倾听和请教,多些信任和关心,就往往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来。管理者总拍自己的脑门,脑门再聪明,怎么可能比得过大家的智慧。管理者的群众路线,要走踏实。当然,管理者还要懂得放手。很多时候,看到欲"摔跤"而无睹、已“摔跤”而不抉,也无妨,因为他有尊严,能自省。自省的东西,比起你教育他的,要更深刻更实惠。

管理者最需要什么?有人说需要多才多艺的影响力,需要率先垂范的感召力,真情投入的情感力,建章立制的激励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力。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我实践中悟出来的上面那一点点,觉得更亲更好。所以写下来,与君共享。

学风,是个“心”事

阶段学业质量分析会。除了关注分数,更要关注学生平时学习状态。阶段检测刚结束,距离期末还有三周,当下必然是学习状态低谷的时候,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在严肃课堂学纪,严格作业管理,同时,要有敏锐的问题发现和研究的意识。这个孩子课堂灵魂不在场,你提醒他批评他,都有必要,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你得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来。你结果与学生和家长一沟通,发现这个孩子家里疏于管教,只玩手机,只看电视,或者可能是青春莫名迷茫症。所以我们要寻找出根本问题来,然后才能想到办法精准解决。平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精气神,要将其凝聚到学习上来,不能就分数论分数。我们要鲜明地提出,要向沟通要分数,要向心要分数。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己一个人考好了,不是真正的好,只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同学考好了,你所谓的好,才是真得好。真正优秀的学生,只能在优秀的学风优秀的团队中不断拔节和自我超越。说白了,就是摒弃个人化的优秀,营造浓厚的学风,创造团队的优秀。

教育,“心”为本源

“教书育人”,我调整为“育人教书”。顺序一换,内涵大不同,境界亦迥异。"教书"与"育人",孰先孰后,其实是对手段和目的的定位。只教教书,上上课,搞分数,视育人为副业者,至今陋习不减。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目睹教育之怪现状已多年矣。今天提"立德树人",就是说,"育人"是根本,而"教书"仅仅是重要手段而已。这种提法,并不能从观念上洗刷掉多少过往的流弊,更不用说现实的一点改观,但一种新概念的提出,其实蕴含着一种前进的方向。而历史上诸多的提法,都不过是围绕教育本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我认为,教育是关于"心"的事业,其路径就是心与心的美好关系,构建这种关系便成为教育的基础工程。把教书和育人硬扯成两张皮,把两者孤立起的做法,既违背教育本真,也绝断了自己教育幸福的路。仅靠分数赚取点可怜的短暂幸福,怎么可能会比那种心心交融而产生的由内而外的幸福更深刻、更持久、更动人呢?就以考分为例说明。考高分,毫不避讳,当孜孜追求,但不是靠题海耗时,不是靠强制压制,不淹没于哀怨痛苦中求得的。没有生命灿烂的分数,其真正意义令人怀疑。这种情况太普遍。但另种情形却不得不令人叫好。师生和生生,在心与心的沟通、连接、碰撞和交融中,在生命共同成长过程中,高分将只是副产品。李老师教一班英语兼其班主任,考试班均分远超平行班八九分,可李老师真正花在所谓囚分上的时间却是最少的。她在用许多时间做学生思想养学生习惯,晨会、课下甚至英语课前五分钟。这些功夫在学生心里产生了巨大学习能量。你看,"育人"的力量多么神奇,心源为本,我们不可被虚荣、功利和浮浅掩蔽了双眼,心蒙尘垢。有人说,向课堂要分数,有人说,向管理要分数,这些都是表。我想说,向心要分数,向生命要分数,向爱要分数,向美好的关系要分数。这其实也就是育人。

丰子恺有则片断,是写一走进他房间整理东西的儿童的。儿童那种物我合一,同鸣共振的状态,那丰富的同情心,我认为,都可隐喻一位老师的文化良知自觉。丰先生写道:

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我谢他:“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他回答我说:“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是的,他曾说:“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象一个鸦片鬼。”

家院紧靠栅栏处有一家树,是我与西户院界地标。家树,东边枝繁叶茂,湛绿发亮,垂仅一米来高,如泼墨,西边则枝疏叶稀,灰绿颓废,悬有三米多。何故?我院有多处盆花矮丛,两小犬或吠或闹或卧或食,人常挪移或清扫或洒水或喂食,家气甚盛。更重要的是,每逢清洒时,人以水管对其淋浴,枝叶颤颤荡荡,似可颜可口可心,如通人性。久之,心向之,此相便生矣。反观西向,冬青杂长,荒草齐膝,虽有院而累月不见人,家树便心寂而神凄,心灰而意冷,西边便成长受遏抑,败相便生矣。一棵家树,两种相貌,两种精神,何况人心?更何况教育?多次到苏州织造府址,观瞻瑞云峰石。临潭久立,水映树影,影深悠悠,人心空空。潭有心,畔树向之,所以,潭上树便阴翳墨绿了。水有心,木有心,水木相通,情境自然而生,何况人?更何况教育呢?

校园里沒有真正的自然的爱,就如没有甘泉的荒漠,虽喧嚣制造,却仍死寂。只有无私正直的爱,才会营造出精神的家园。沒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从不缺乏浮夸功名的爱,但永远匮乏纯粹的真爱。

《连接:每个人都在沟通,但很少人在连接》,这是本书的名字,但这是个耐人寻味的好题目。教室或走廊上布置些白板或海报,学生或教师可”发贴”或“跟贴”,这是一种连接;每周一约谈,这是连接;《读本》里沈思溢用文字交流疑惑,我以文字回复,是连接;“解忧杂货店”信箱,是连接;师生签订协议,是种连接;“成长合伙人”,是连接……连接,让我们走好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心灵生态与学习素养

我忽然造出一个词:心灵生态。其实也就是心境。但我觉得用心灵生态这个词更能说明问题。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心灵生态,因年龄、阅历、个性等原因,有的心灵生态则显得比较脆弱,很容易就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污染。当然,这主要指中小学生。所以,提供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环境,提供优势的教育服务,就显得特别重要。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学业为重,就说说学习的心灵生态问题。你会发现,有的孩子定力或叫意志力很不强,屁股痒,坐不下来,坐下来了,可静不下来,这是孩子的天性。有些人看着静,其实他此时心里躁得很,灵魂早在九霄之外了。所有有“虚假的勤奋”一说。我们成人今天心就极浮躁,学校教育活动化表面化,折腾不休。有时感慨,学校似乎成为一个筐了,校外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都往里塞东西,学校应接不暇,独立性还残剩多少呢?更不用说,今天我们社会有多浮躁,也不用说,社会给今天的学生提供了多少负责的诱惑了。学生成长的整个环境受到污染了,学生心灵生态最容易受污染。能不能静下来,这不仅仅是个习惯问题,还涉及态度和价值观。

安静是门功夫。早餐时与同事共桌,聊起上小学的孩子的事。同事颇感焦虑,因为孩子总是静不下来,看一会儿书就耐不住要东张西望了,听课倒是静了,但却没怎么听进去。是啊,养育成一种静静而投入的学习习惯和精神状态,该是多么重要啊。周国平曾给这种静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丰富的安静”,还有很有内涵的词,叫“静水流深”。我看,从我们作为教育者角度来讲,要少制造干扰,少些负面刺激,多多激发兴趣,让学习和读书成为好玩的游戏,多些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我们还要注意发挥同伴的影响力,让孩子在团队当中进步。这里边,学习定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大凡愚静的孩子,我看,大自然给予他的教育一般相对少,人际交往也可能相对弱些,如果家长再焦虑不休,是堪忧的。

今天要特别谨防学生的娱乐精神——这不同于青春活泼。课上我给全班展示《读本》优秀批注。我拿起一本,还未打开,就叫到有两三"哇 "声,紧接着便"哇"声迭起,此起彼伏,洋溢着惊诧的快乐。我眉头紧锁,说,当你真看清了,确实觉得好了,从心里感到诧异了,你再"哇",才不刺耳,不矫饰做作。当我真打开,一页页展示时,那"哇"声势更汹猛了。当我展示用铅笔批注的一本时,那"哇"声依旧,那铅笔字在我看来,还显得不清晰呢,后排的同学何以"火眼金睛”"千里之眼"视之呢。我放下《读本》,讲了个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的镜头。男嘉宾出场露身,是先看到他的脚腿的,但就在这时,全班美女们便"哇"起来,其表情和声音甚是夸张。脚腿便已很帅了吗?美女们的热情如此迫不及待了吗?我猜想,这多半和导演安排有关,只是美女们时机拿捏得太早了。莎士比亚曾说,里边充满了狂热,其实空无一物。那如浪般的"哇"声,其实是制造的噪音罢了。打开电视,这种噪音可真不少,但不承想,八年级的学生们居然也扔起这狂躁的娱乐精神来。这真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严正地讲,室内安静。希望真听到心里去。

我们给每个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以及如何提高他的学习素养,复杂交织。每门学科都讲“三维目标“,都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只重的是”知识与能力“,多是挂羊头卖狗肉。按理讲,学习素养的培养,本应融在日常教学中了。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素养专题课程开发。

教学不给学生留足空,就谈不上提高学习素养。老师由“我所想”到学生“他所能”,老师由“我想得美”到学生他“学得好”,之间的距离掌握,是门艺术。但我们习惯了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听老师吧吧讲,课下要做许许多多的作业,而偏偏就钝化了主动自学的意识和能力。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怎么积极解决问题?全是笔糊涂帐。这怨不得学生。他们确实没有那么多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我们在学习素养的教育上也没什么作为。上课便上课,作业便作业,他们被牵着,被拽着,被推着,不明白,学习根本上讲是自己的事。学习素养!这对学校教育教学来讲,是个空白啊。没有了学习素养的真实提升,教育教学恐怕还是有些糠心的大萝卜。

管理是种服务和担当

每逢阶段检测成绩出来后,便总有老师教的学科成绩不理想。于是,谈话和批评就成为管理的不二选择。我知道,那总考不好的老师不是不努力,可能就因为几个孩子考砸了,或是考试没来得及复习,或者就是题目原因,或者就是批卷原因。怎么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理直气壮地找他来狠狠批一通呢?说实话,考后我也找过老师,也谈过话,但绝不敢贸然批评。说实话,我有什么资格批评人家呢?要批评,我看首先也得是我自我批评啊,因为这是你管理失责啊,我得先向人家老师道歉,因为我没能及时帮助到他。是屁股坐到什么位子上,而不是脑袋;去批评一位勤奋敬业的老师,是责任逃避,是责任不担当。

某数学老师,几次考试,与平行班成绩总差一截。于是,便有人马三番五次去听课。阶段检测,成绩略有提升,便有人言,听课督促效果很明显。我诧异之余,不禁疑惑,这成绩提升与这听课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本质联系?是因果关系吗?考试成绩涉及众多因素,怎么证明这听听课就是最关键的了呢?这种跳跃式线性思维是种什么逻辑,什么习气?如果用这种思维做管理,到底会产生什么后遗症?慎言。慎听。

一进山门便六根清净?一披袈裟便四大皆空?不可能。《阿Q正传》中有钱太爷家那个儿子,不能说他腿直了,辫子不剪掉了,穿上西装了,手握个”哭丧棒“了,就是真的洋鬼子吧?但今天“假和尚”“假洋鬼子”却大行其道。君不见,其姓后一缀“校长”“主任”,似乎就得了神通,即明了育人和管理之道,即理所当然地将威严形之于色,训诫诸之于声,全然不顾虑是否真得其道,全然没了羞愧之情,真咄咄怪事!

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办学理念),并组织和激励团队去实现这个使命。领导者的工作不是证明自己多了不起,而是释放老师的能量。领导不是头衔,是责任。李希贵如是言。

管理基于信任​​​

决策由信任出发,也许过程中会遭遇失信,可这正是树立信任的过程,但最终收获团队的长期融洽和积极上进,同时管理成本也将大大减少。相反,如果先视下属为不值得信任的,为胡思乱想的,为胡作非为的,自然会处处小心,时时提防,怨易滋生,隔阂加重,矛盾丛生,既便你收获了暂时的安稳和所谓的成绩。累人的管理由此开启。教育,实乃做人。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悟空从值日功曹处得和知,前有妖怪甚是厉害,但想“照顾”下八戒去巡山。便揉眼出泪,逗得唐僧的授权——八戒沙僧“凭你调度使用”。从管理角度来说,这不妨看作高层对中层的授权吧。当然,这中层的执行却有些隐私手段在内。我们看悟空是怎么实施所谓民主的。他给八戒两个选择,一是看师父,一是去巡山。看起来很民主吧,但在介绍任务时,他却是避重就轻,引群入瓮的。看师父,强调事无巨细,强调稍有差错便要受惩罚。至于山怎么个巡法,却只字不提了。八戒自然选择了巡山。作为管理中层的悟空,却对具体执行任务的八戒不信任,或者说从一开始就想法子整他,于是,变成蟭蟟虫、啄木鸟,一路监督或者说收集他的罪证。猪八戒其实从一开始并不那么笨的,知道任务分配不公,便忍不住背后发发牢骚,偷懒睡睡觉,还对着石头捏谎演练。收集好老猪的罪证,悟空向上司汇报,并当着上司的面一一揭穿老猪的罪行,令老猪无地自容。沙僧自始至终只是个旁观者,一句话也不说,一个动作也没有。被修理过后的八戒被要求再度去巡山,自然乱疑乱猜,一路小心。管理效果看起来好转不少了,但也在执行者心里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作为高层的唐三藏应该怎么授权呢?如何确保中层分配任务时不掺杂些私怨成份在内,也就是确保真正民主呢?如何构建信任的机制呢?……

信任度,才是团队的灵魂!为什么普通列车跑不过高铁?因为普通列车每节车厢全靠车头带,每节车厢都承载着负能量;高铁每节车厢都有一个发动机在全力以赴往前,每节车厢都是正能量。一群人,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

“我们是只有一支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才能飞翔。”——卢恰诺  德克雷申(意大利诗人) ​​​​

管理需常换位思考

同情是道德的开端和基础。换位思考是同情的基本途径。以生为本的师德基石,乃换位思考。首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做过学生,也犯过错,学生总会犯错,学校就是犯错的地方,不然何谈教育。其次,天然亲近学生,是教育者的一种本能,倾听学生真实心声,悦纳学生,享受这种交往的乐趣,绝不是简单地哄骗学生把更多时间投入自己任教学科以获取更高分数为目的,也非一时的表演。第三,自然地设身处地,把自己置于学生当下的困境之中,体验其苦其难,将心比心,从学生立场和角度思考解决之道,便少了些寒意,多了些温暖,少了些僵硬,多了些柔软,少了些矛盾,多了些和谐。

小饭馆午餐,对座一男一女。男的征求女的意见。你说,七夕那天,送女朋友一束花呢,还是请她吃顿饭呢?女的说。男的说。深入探索花和饭的利弊,最终纠结不定。我插嘴说,既送花,又请吃饭。俩人一听,惊喜,兴奋,连说,对啊,怎么沒想到呢,两者都要啊。我趁兴补说,送什么花,什么时候送,什么地点送,具体怎么送,等等问题,也要讲究讲究,创创新,花一送了之,只作为一项任务完成,是动不了芳心的,显得俗不可耐,格调低俗,吃饭也是啊……俩人听得茅塞顿开,便有一问,您是做啥的啊?我淡然一笑,说,教书。

扯扯这生活琐碎,是想透透这背后的大问题:人们看待问题为何总不自觉地持二元论,为何总习惯于把诸多本不矛盾对立的因素捯饬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利害呢?为何不能站到更高格局把这些要素统一和谐起来呢?心持对立论,己心不安稳,社会不安定。心怀统一论,内外既协调又美好。我们当下的应试是在培育对立还是统一的思维品质呢?思维品质,还要讲求深刻,就是根据思维主题,把诸要素具体化,同时敢于自我否定,摒弃俗滥,推出新来。深刻化、创新化品质的培育,当下教育教学问题多多,正处于改革嬗变的关口上。思维,关乎个体修身和成长,也关乎社会和谐及发展。教育,任重道远,不可不细细省察。

校训写在哪里?

这个问题很简单,写在石头上,写在墙面上,写在宣传纸上……。我想说的是,无论写在哪儿,都应该以两个字为基,那就是——“德”和“规”。树人要立德,育人有师德,管理讲公德。今天真要讲德,易招惹是非,似乎人人美德得很,只要不出事,也就是被投诉或举报,“德”这一关,都杠杠的。评优评先首要条件就是德,总被轻轻松松地略过。最应讲德的地方,似乎德并不那么理直气壮。还有“规”,规则或规矩,“规则第一”,“敬畏规则”,“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说得震天响,但太多是悬在半空落不了地。对不守规则和规矩的人,讲规则和规矩,有用吗?如果本身就不守规则和规矩的人,却教导大家讲规则和规矩,我觉得已经不是好笑了,而且叫人深深地担忧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所以,校训写在哪儿,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排座位表,应升格为教育课程

师生都参与,师生能互动,是了解现状、把握需求、化解矛盾、价值引导、资源配置的教育过程,具有丰富的课程目标和高附加值的教育价值,是民主教育的过程。排座位不应是班主任的专权和霸权,不应是零和博弈。对这个再熟悉不过的所谓班级管理手段,开发升级转型为一门课程,是重要的实践研究课题。期中考试刚过,又到各班座次调整季,把这个课题撩起来,使大家思考实践,是有意义的事。而这又可成为一个案例,由此推及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活动。这应是教育者自我省察、课程开发、观念更新的好案例。

面向个体成长需求的班级管理

如果有个学生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了,软硬兼施,软磨硬泡,岿然不动,也不管你家长多么焦虑和难过,也不管你老师多么苦口婆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自然可以剖析这个学生性格内向,甚至有些孤僻,但恐怕也不尽然,我们也可以痛感他的抗挫力是多么脆弱,我们也可以对着他父母直斥他的家教多么不严格,当然,面对学业,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学业负担重吧?就算有点重吧,其他学生怎么能够依然面对?但我觉得,最好反思下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在这个班集体中,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吗?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都不断实现自己这个班集体中的价值吗?这个班集体对每个学生具有归属感吗?能称得上是心灵港湾或家,还是只见分数不见人?班集体是个大团队,在这个大团队中,我们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样化,并不只是对分数的诉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个大团队化为多个小团队呢?而这些小团队,既有相对稳固的,也有动态变化的。总之,提升班级文化管理品质,本质上,就是面向个体学生的独特成长需求,推进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中的以文化心,最终帮助和引导他全面成长。不能用班级集体的大一统掩盖了“这一个 ”的个性。

找准教育真实的起点

你有没有发现,当面训斥某个学生时,他痛心低首,满脸忏悔,几欲涕泗横流,此时,你感到训斥的快感,享受到为人师的伟大幸福,可谓光芒四射了。可是,你怎料想,这个立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学生,刚扭过头,或刚拐出门,已破涕为笑,笑得如此灿烂。这才是真实的他。刚才的他在表演呢。多么滑头。可这又怨得了谁呢?还不多是我们造成?我们居高临下,言之铿锵,就是要他认错悔过。他呢,无从申辩,一一要一申辩,将遭遇更大的风雨,也罢,顺势而为,省去多少口舌和精力。训话取代了对话,虚假的教育便被制造出来。

课堂评价,学生才是主角

传统的评价一般限于教师圈子。我认为,今天我们应借助“易加互动”平台,既实现听课老师评价,又可让学生评课,既可实现定量评价,又可实现定性分析?好处,一是淘汰相对落后的互动较封闭(尤其是师生互动)反馈较滞后的功能较单一(仅为留档备查)的纸质化评价,二是实现评价网终化一一评价主体多元化(除听课老师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这个最重要的学习主体,课堂评价的最重要最权威发言人)、互动及时性(教师课后不能当面研讨,可及早网上评价,学生可课后评价)、数据分析(避免凭感觉评课,用数据说话。数据是综合的,又有文字个性表达,学生也可以表达个人学习诉求,使评价更精准,问题发现更精准),功能综合化(评价成为不落空的过程,评价重心从教为重心转移为学,实现理念转型),研究对比性(对上课老师而言,对评价数据可做纵向研究,精准改薄;对教学管理者而言,可做听课老师与学生评价对比分析,可做某个或某些评价指标的深入分析以改进之,可或其它,使评价数据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台阶)。

学生评课,让教学泡沫破灭,让感觉的误区廓清,让学习主体回归,让教和学并轨,更进一步说,是教并入学轨。课,教得好不好,谁真正说了算?非自己,非听课老师,更非专家,而是最底层的受众,即学生。学生打分和文字描述(问题困惑乃至批评建议),与老师的感觉和判断,一定会存在着天然的差异、错位和矛盾,而这些,正是老师需要掌握、廓清和转化的关键资源。这让教学反思更有深度,后续教学改进更为精准,让"以学定教"理念更为坚定,成为美好的可能!那么,问题就来了?学生怎么评课?用什么工具?在哪个平台?什么途径?如何表达?

以文化心

课上共读流沙河文《有过这样的考场》,那种无师监考却严之又严的自律考风,那种一旦发现违纪而群起而围之打发之离校的集体意识,大家觉得匪夷所思,莫不动容,且生愧色。现场调研,请亲睹别人作过弊的,请举手。结果令人瞠目,竟有三十多位举手!我问他们,看到别人作弊,有何感受?好多位说,无所谓啊。也有说,感到点气愤或好笑的。我为何不揭发呢?有学生坦言,又不关自己事,再说也得罪人,还有,监考老师在呢,他动不动在就埋头看手机。学生毫不避讳,这是教育的真实起点,很好,但闻言,我仍感到震惊。孩子们对集体尊严的冷漠,对正义诉求的淡漠,让我心生凉意,也深感困惑。我们的教育何以使孩子们堕落至此呢?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如何营建呢?如何少用些说教多些以文化心让孩子们心中矗立起崇高、正义和真善美的丰碑呢?有老师课后说,这篇文章选得不好,如果学生仿写,作文得分肯定不高……。我想,无论于教育,还是教与学,这都是上好的材料。类似于“民国范”“南渡北归”“精神的雕塑”的好文,多多益善,因为那是一面面直抵心灵的镜子,照出今人内心的诸多阴暗的“小”来。

期中考试临近,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教育,还将在考前利用广播宣传。我也将此文发给德育处和语文组,希望给学生读读。前者是制度文化的硬文化,是外部的强制力量;后者则是直击心灵的软文化,由内而外,其间产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是多向多重,更持续,更有效。两种文化互补,共同作用于学生个体。我们平时挺重视前者——当然,前者当下底气也相当不足——但对后者,也就是文化育人,文化治校,却做得很不足。教育的温情,教育的故事,教育的融洽,才应是校园管理的高境界。人心硬,人自私,人情冷,人际僵,这是学校缺乏文化的表现。如何提升文化育人,必须细思量。

孔乙己是谁害死的?有学生说,不是掌柜,不是丁举人,而是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腐朽的科举考试制度。我赶紧引导纠正。我拿着手里的书本说,同学们,等级制度和科举制度就在我这个册子里的,它能不能害人啊?当然不能。它靠什么害人?靠文化!文化是什么东西?就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自觉遵守的东西,比如”学而优则仕“。比如短衣帮站在柜台外站着喝可能被掺水的酒,心安理得;长衫帮踱到内间点个菜喝好酒受伺候,心安理得;大伙(包括我和小孩子们)取笑孔乙己,心安理得;举人可随意对举人以下的人私施酷刑,大家觉得就应如此。但是,文化这东西最终还是浸透这一文化的具体的人去刷存在感,产生作用的。具体的人,是文化的受体和施动者。要揭示和批判当时腐朽文化,就不能跳过丁举人、掌柜和看客们这些具体的人,更不能为他们开脱。

我想,学校也是这样。看一个学校有什么样的核心文化,我看,不要看报告,不要看标语,看师生们的表情和言行。校园文化都生动丰富地写在这里边了。

受什么样的文化,我们有时很难选择,不知不觉地就成了某一文化的载体,但有时,我们却可以选择的。选择的背后却是价值观的问题。鲁迅说,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说得好。

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人们所谓的大事件,比如轰轰烈烈搞了什么活动,获得了什么了不起的奖项,受到了什么伟大领导的称赞,或是整什么乌七八糟的评比材料,这些能亮瞎人眼的玩意,作为教育的最重要形态,其功利心昭然若揭。教育,最重要的土壤是什么,是把上面这些东西统统剔除掉,所剩下的那些最琐碎最平常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学生的对话交流等等。当我们把着眼点投注到这些如土的地方进,才真正称得上是关怀到点子上了。但现实很不幸很可悲,常听有老师感慨说,终于,把其它事都忙完了,就剩下最重要的备课了。真正的教育,就是在所谓教育的夹缝中这样苟延残喘的。这所谓的教育,似乎真的很无耻。但我和你一样,很无奈。

表功是种挺严重的病

什么是表功?表功就是向别人表述或特意显示自己的功劳。跟同事好友小小显摆下,增加点生活乐趣,增进些情谊,挺有必要,但如果显摆得多了,往往并非性情使然,而是心有所向,就招人烦惹人憎了。如果只是跟身边人老显摆,也没啥危害,但如果总想着往主要领导身边凑,笑容可掬地说些亲近话悄悄语,把自己坚定的信仰、不阿的正义、伟大的思想和宝贵的实践,把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以自己以为的“客观”,说给主要领导。他并不顾及自己跨越了管理体系中的诸多中间环节,直接“一步登天”,本质上很多时候是种依附,是种投资。领导总会遭遇到这般情况,应该本能警惕的,就是听,也要兼听,不能被眼前的甜言蜜语给蒙蔽了,成为“有心人”利用的工具。有时就要直接告诉他,你应该向哪个部门汇报。如果恰恰领导喜欢那种人——其实领导往往就是喜欢,觉得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底下发生什么事都逃不过自己的法眼,就会在某些场合相当然地表扬他。可事实上,往往许多人都是默默认真做事,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并不主动说给他听。这些人听了,心里自然就会犯嘀咕,如果被表扬者与事实有什么出入的话,那么嘀咕就会变成鄙弃,工作主动性就受挫。领导喜欢了,凑近表功者就日益增多,风气就会变糟。当然,并不是说领导要与一线同事隔离屏蔽,关键是要守住管理的规矩,要兼听明察,要摸清真实情况,要多关注那些默默的耕耘者。风清气正,关键还是看领导。

当然,领导自我表功的大有人在。随翻本杂志,封面、封内和封底介绍某学校,发现该校校长“露脸”7次。想起《校长的位置在哪里》一文,说李希贵校长的,结尾有句话说得真好:“在孩子对你的亲密感情里,在老师对你发自内心绽放的笑容里,在学校的点点滴滴的管理细节里,在学校大大小小的变革里。”这位老露脸的校长若看到不知有何感受。 ​

抱怨是管理的一面镜子

抱怨,往往被视为消极情绪,视若瘟疫,是种反抗,不利于团结和进步。事实真这样吗?

首先,我们看看,大部分抱怨的,恐怕是工作压力大的重的,苦了,累了,呻吟两声,牢骚发发,是多么正常。铺天盖地的励志说,远离抱怨,不要报怨,抱怨起源于自私和愚蠢,报怨就是吸引不幸……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非佛非神,怎么可能会没有抱怨呢?这些大行其道的言论,背离人道和常识的谬论。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的抱怨,如怨妇,故弄虚头,无非是撒撒娇,博个同情,换点名利,脱点责任。所以,因抱怨对象不同,抱怨者的动机不同,我们不能把所有抱怨一律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一律置之不理。

第二,我看,大部分抱怨富含积极信息,可能是管理上有问题了,可能是关怀不够或不到位了,管理者若能及时敏锐地捕捉这些信息,直面责任,比起那种堵和压的方式来,岂不是大大有利于团队建设和工作效率呢?

第三,在对待方式上,最糟粕的就是堵和压,借助的是行政权势,欲钳其口。其次,对有些抱怨,总是不理不睬,任其滋长蔓延,最后酝成大问题,处理时机贻误,结果非常被动。我看,要视其为正常反应,就如有了快感就呐喊一样,同时,要提供些发泄抱怨的途径,比如面谈,比如写信,比如增加参与管理的力度等。另外,要积极分析抱怨的原因,加强沟通了解,加强管理反省,找到解决之道,及时做好管理调整。

第四,说到底,还是个管理观念问题。管理,不是权势压人,不是控制,而是服务,是唤醒,是激发,是真让大家来做单位的主人。当然,也是管理态度问题。管理,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表面和谐内里斗,而是求真务实。

管理的形状

先说长方形。考后质量分析会。长方形布局的会场。老师们一律坐一长边,领导相对的一边。领导讲数据,听汇报,提要求。老师做笔记,一一向领导汇报,分析原因,提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这个老师汇报,那个老师不参与,是旁人,甚至可玩手机。长方形的两边分别是相对的,永远没有交点,永远没有碰撞。一边对另一边负责,另一边对这一边下指令。我们可称其为长方形管理模式。它本质上是行政化官僚式的管理理念,侧重的是以权势控制他人,从而实现管理目标。根本上,不利于凝聚团队,易滋生矛盾,易造成懈怠,易造成只抓分数不育人的现象。

再说圆形。圆,无主次之分,怎么坐都是平等的,都指向一个圆心。一个讲,其他所有人都可亲睹其表情而无碍,都是讲者,都是听者,都是参与者,没有旁观者,没有闲人。碰撞沟通,皆围绕着一个同心。可称之为同心圆管理模式,其精髓是圆融,也就是没有偏执,没有官僚,大家合为一体,圆满融通。这种管理模式,意在尊重和信任他人,唤醒主体意识,激发主观性和潜在智慧,目标是共同的,大家都是决策者,都是管理者,也都是执行者,也都是主动者。

养育科研的情怀

课堂改革,从管理驱动走向科研驱动,从被动应景而为转型为自我发现自我科研自我突破。教师科研,必然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土壤,尤其是课堂教学。打通课堂改革和科研的任通二脉,教学和科研深情相拥,激情四射,忘我投入,所谓成绩成果水到渠成。​​

●校园里的学力危机

当下学校,尤其是初中,我窃认为,普遍潜伏着一种严重的师生学力危机。先说学生。学生的学习时空被霸占得满满当当,根本沒给留多少空儿(那股“师爱”和“敬业”着实令人瞠目)。于是,慢慢地,学生普遍越来越离不开我们老师了,你给他自学的自由空间,他要么茫然无措,要么无所事事,要么瞎闹腾。我们正勤勤恳恳地喂学生奶,又一边痛心疾首状地斥学生长这么大了还离不了喂奶。这就是学力危机。初中学力培养是意义深远的大事,关乎他高中、大学乃至一生的学力基础,整代动中生关乎整个国家的国力竞争。分数湮没学力,很短视,很无奈。再说我们老师。我们似乎被学生被分数被任务给绑架了,我们离真正的学习越来越远。学习,应始于内心,归于灵魂。剔除那些芸芸假学,就会惊觉,我们的学力好可怜,而我们却正是老师,帮引着学生提高学力的老师。这就是我们的学力危机。这交织着的双重学力危机,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说了,再说,又要叹气了。

最“美”在尊严

教师,如果非要评“最美”,那应“最美”在哪儿呢?路人甲说,一定要有感人事迹,或自己沤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好是与死魔打过交道的,但依然工作不辍的,或工作任务超重而责任心超强,根本无暇照看教育自己的孩子,或父母年迈疾重住院,最好是抱病而终,于是愧怍不已,但工作依旧的。路人乙表示严重同意,并坦言,沒有此番突出事迹,谈不上“美”,更谈不上“更美”。路人丙丁深沉教诲我,教师美之最高境界正在于此,自古至今,概莫能外。我笑而不应。此固然感人泣下,但美吗?总感觉,师者似乎已被所谓的崇高敬业奉献给绑架,很久了。难道教师就非要病央央苦凄凄的才合乎师道不成?路人所言不仅谈不上"最美",连"美”也谈不上。那是一种病,是"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的病,是千百年来被"斫直""删密”"锄正”而养成的病,是文人画士扭曲的心理病。我辈当学定庵先生,"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所以,我以为,论美,首先身心健康,有生气,正能量,其次内生的日常的职业幸福,不是做做样子,喊喊口号,还要有些教育情怀,从人出发,断不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这是一种教育生命的尊严。

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尊严,个体生命本应之义,但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光鲜。尊严,许多时候,是个充满诗意的遥远的好词。尊严,与个体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但尊严并非别人赠予的,而是自己维护的。这种维护有时是要与”侵犯者“斗争的,但有时也得与自己斗争,因为自己就是践踏自己尊严的罪魁祸首。人之双眼,多是向外看,很难看到自己的内心。如果有老师布置作业一贯超多,学生有想法,家长有意见,搭班老师有看法,但人家就是顽固到底。消耗学生大量时间获取一点分数,似乎是保住了自己的一点尊严,其实那种自私和虚荣倒也可怜。教育良知,教学艺术,教书智慧,不幸被这点所谓的尊严全抹杀掉了。听一位老校长讲过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实也就是二十年之距吧。在市十中,有位老师瞅不起另位同科老师铺天盖地布置作业的熊样,下挑战书曰:我们课下谁也不布置作业,就靠课堂,看谁的学生考得分数高,如何?那位老师无声以对。他没这个能耐。今天听来,这似乎是个传说。

 专注、真挚又深刻的教育感悟从哪里来?

首先具备"和"力,也就是你手头正做的、心头所想的、口头所说的、笔头所写的,是一体的,过的是一种和谐的研究的,而非分裂的或两面的教育生活。

其次,要有意义追问的意识,始终对问题和现象背后的意义保持浓厚兴趣和强烈探究力。

第三要有转化的本领。万物归一,大道至简,从看到、听到、感受到、想像到的表象表征中,总可以用教育的视角去解读,转化为自己的教育体验和沉思。

第四是要有对教育有种宗教情怀,如教育朝圣者行走,或有种恋人情意,朝思暮想,如痴如醉。

把生活和自我用思考慢慢地升华为一盏氤氲的碧螺春,与君品尝,不知不觉中,向教育最深处漫溯。

课堂并无新旧,正心奉道当守

今天教育新技术汹涌澎湃,有关部门摇旗呐喊,有关专家口若悬河,有关教师冲锋陷阵。我不禁想起PPT刚兴起时,那阵子,大家似乎约定俗成,课不用PPT,那不叫好课。现在遗风依然顽固。现在似乎不谈不用新技术,这话,就挺OUT的。教育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必须协调;新技术运用并不能真正解决教与学的本质问题,学习从根本上讲是心与心的沟通关系。人需要人来培养。接触同学、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和别人沟通,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岂是冷冰冰的机器所能胜任?互联网解决了链接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心的问题。教育是生命化的过程,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教育并不会因为有了互联网而显著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相反,很可能会对应试顽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新技术,只是为提高质量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不能因为运用了点新技术就叫“新课”,教学拒绝“假洋鬼子”。当然,我不排斥教育新技术,但关键是如何发牢固新技术真正强大的魅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