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e理财投资财经·投资·理财

理财的人和不理财的人10年后有什么区别?

2016-10-15  本文已影响530人  杜小嘴er

         你有没有想过,理财的你和不理财的你未来会有什么不同?

         我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过,直到前二天从一个同事口中听说了同事J姐的近况。

        J姐是我们公司里一个项目负责人,从本科毕业起至今已经大概工作了七八年。撇开工作上的事情不谈,J姐在公司内一直以善于理财而著称。J姐不是本地人,本科毕业后留在了这座城市工作,一般来讲刚毕业的女孩子不会想到买房。一来刚刚踏入社会,经济实力薄弱,觉得买房子简直是天方夜谭,二来在某些女孩看来买房子是未来老公该干的事情,自己有余钱还不如买几件漂亮衣服和包包呢。

        但是J姐没有这么想,她一直想要把父母接过来在一个城市生活,于是,虽然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拿着微薄的月薪,J姐已经开始盘算买房子的事情了。在经过一番考虑后,J姐拿着父母赞助的首付买下了位于城郊的一套小房子,开始用自己的公积金还贷,那一年是2008年,房价飙升的前夜。

        成为房奴后,J姐一方面更加辛勤地工作,一方面开始在业余时间涉猎理财的知识。从定存到保险,从基金到股票,外加纸白银和外汇,没有J姐没涉足过的领域。当然了,这当中有教训,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但更多的还是收获。

        时光荏苒,转眼间几年过去,J姐已经从职场菜鸟进入了管理层,还房贷早已经不是问题了,当年购买的许多人都瞧不上眼的郊区房借助疯狂的房地产大潮早已翻了好几倍,周围的配套设施建设也逐渐完善成为了房价增长的助推器。今年春节前,J姐果断地卖掉了这处房产,转手购买了二套新房,一处是买给儿子的学区房,一处是买给父母的养老房。

        和J姐一同进入公司的还有一位女同事叫L姐,她们二人刚毕业的时候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后来跳槽又凑巧再度成为了同事。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J姐和L姐的薪酬一直相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同一收入层次的人。与J姐的观念不同,L姐认为理财是有钱人才能干的事情,自己的这点小钱压根谈不上理财。L姐的家境比J姐宽裕一些,刚毕业就结婚了,婚后父母给了她10万元作为陪嫁。由于没有理财观念, L 的10万元一直静静地躺在银行卡里面,连最简单的银行理财产品她都懒得去买。只有在想要买奢侈品或者去旅游的时候L才会动用这笔钱,于是卡里的余额越来越少,余下的钱也随着通货膨胀不断地贬值。

        明明刚开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猛一回首却惊觉Y姐已经从一个外地来的普通打工者成为了有产一族,融入了曾经遥不可及的大都市,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了一方生存的空间。而同一间办公室做着类似工作的 L姐在几年后名下既没有拿得出手的资产,也没有丰厚的存款。在她每天奔忙工作的时候,钱包却在悄悄地缩水。

       渐渐的,J姐和L姐的生活开始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L姐每天在焦虑买不起天价的学区房,儿子上不了好的小学,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生活的开支难以负担,单靠自己和老公的薪水上涨远远不够解决这些烦心事,工作上也力不从心。J姐由于在早期已经完成了财富的初步积累,现在很悠然淡定,不徐不疾。理财上,继续探索开源节流之道;事业上,不断为自己充电。J姐常常笑谈现在工作不再有房贷的压力了,可以更轻松地全情投入,就算哪天遇到了事业上的瓶颈她也不担心,多年的理财使她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取得被动收入的渠道,生活质量不会因为外界一朝一夕的改变而轻易受到影响。

        当然了,J姐还远远算不上什么土豪,只是一个我们身边慢慢富足起来的普通人而已,但财富真正的含义却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最重要的不在于你名下有几套房子,存款上有几个0,周围有多少艳羡的目光,而是充足的物质基础赋予人的安全感和选择权。你可以用财富来濡养和丰盛自己,也可以用财富来善待和帮助自己所爱之人,更可以因为拥有财富而理直气壮地对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方式说不,成为一个随心所欲,悦享人生的人。

       也许你会说,这个例子太极端了,J姐无非是运气好,在房地产市场一次次踩对了点才实现了财富的飞跃。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我想任何好运气都不会轻易垂青于某一个人。因为机会从来都不会以素颜的方式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它往往带着面具低调地徘徊在你我身边,在大多数人麻木而冷淡地与机会擦肩而过却茫然无知的时侯,总有另外一群人像最机警的猎人,随时观察和准备奋力一扑,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加速和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和代价,于是日复一日,他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难以模仿和追逐的样子。

       写到这里,我觉的这已经不是一个理财或者不理财的命题了,而是不同的理念指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时间是最具匠心的设计师,它可以见证人生的变迁和财富的增值。下一个10年,你将在哪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