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融合”
我觉得我肯定是被校长坑,说好了只要我去学习,怎么变成我要做中心发言人?害我现在九点多还在办公室,饿到想晕!

如果不是被校长坑,那就是被局里面坑!

想到今晚还有课,就没有回宿舍,就留在办公室写发言稿,听完吴虹校长课,再在打完卡,想不到竟然9:30了。

长洲教育大家谈第三期陈建孔发言稿
2014年,习总书记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别说是学生、老师,那怕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很多都是一知半解,或者只知冰山一角,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就有可能存在失传的危险,我们迫切任务是抢救与传承。因此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最佳途径就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这一项任务长期与艰巨,要从“娃娃”抓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复兴是根本,让我们学生从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教育者就得去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首先认清文化的积淀与功利,当前社会高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管理者存在对文化的定位理解模糊化的现实困境,容易走向功利化,市场化、商业化。甚至为迎合学校、学生的偏好,越来越多的文化教育以“个性、青春”为标签,通俗化、简单化日益冲击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光环,各种旧习俗、新事物也趁势纷纷扯上“国学”“传统”的旗号以壮声威,传统文化的内涵被扭曲和误解。
其次,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避免浮光掠影。看到网上不少学校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都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走过场”现象,导致活动实效性弱、教育内容肤浅等问题,难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两次进校园活动即便再声势浩大,影响力和渗透力毕竟是有限的。
最后,传统文化要结合本校自身文化的积淀进行,不要盲目的跟风。
我觉得在这些方面,我们很多学校就做得比较好。比如说大塘小学,一走入校园就能感受到琴棋书画的氛围,合理巧妙地起学校的一切资源进行利用,让这一传统文化成为学校办学的一种特色。从而减少了学校因运动场地不足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全面开展艺术教育,琴棋书画陶冶学生性情,让艺术之花浸润学生心灵,大塘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就成了意料之内的事,还有我们泗洲小学,他们把村民代代相传的下俚文化,结合学校的情况进行改编,《诗经》《离骚》《民主最能得人心》《处世就要讲诚信》等作品,深获学生们喜爱,大家的好评。在长洲区举行“壮族三月三·长洲好嗨森——以歌圩主题的旅游嘉年华活动,小小的泗洲岛,才会有万名游客登陆“围观”的盛景。像新兴的戏曲文化、新二的科技特色、龙新的社团文化、竹湾的书法养成,都很好地把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
我们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找到自己学校的精神文化核心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积极探索,走出了适合自己的新路子,呈现出了“一地一品,一校一策”的发展态势。像我们倒水中心小学根据地处乡村,倒水人民喜欢体育、热爱足球运动的特点,开展全面打造校园足球的办学特色。这个办学特色的打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和谐校园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学校还坚持开展国学精髓——经典诵读,让学校不仅充满活动的笑声,更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这动与静的结合,内与外的融合,对我校起到一种促进的效果。
我刚才表达的就是:传统文化跟学校教育的融合,要先做好自身的定位,再群策群力地进行具体细化,持之以恒的开展。
同时我也在猜想,这些传统文化跟校园的融合,只是小融合,用我们长洲教育的发展角度来看,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要进行大融合,借用CCtalk网络平台对各校的资源进行共享,让各校的特色成为全教育系统的常态,从而又合力把整个长洲教育创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就像我们虽然没有泗洲小学身处的下俚歌文化氛围,但我们可以进行网络直播,让所有学校都能感受到他们原汁原味的氛围,从而进行共同学习。又或者根据各学校特色的不同,按不同的学段进行网络授课直播,让学校进行选择性学习。在这点上,我们长洲互+直播已经开了先河,网络授课的长洲科学、长洲音乐、长洲书法、长洲美术让各校得到收获就是最好的见证。
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讲得不到之足,还希望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