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贪腐案爆发,乾隆帝震怒,56名官员人头落地,46名官员流
1781年,清朝第一贪腐案“甘肃冒赈案”爆发,涉及甘肃全省官吏,乾隆帝震怒,56名官员人头落地,46名官员遭流放,甘肃官场为之一空。
甘肃因为自然条件差,常有灾害发生,1774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上书请求在甘肃开捐监,意思是考取不了功名却有财力的人捐出一定粮食给官府,就可以换取监生的身份,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开捐监的好处是能省去朝廷调拨救济粮的麻烦。
乾隆帝批准了,但只允许收捐粮豆,不准涉及银两,他派了一位能臣王亶望出任甘肃布政使,负责这件事。
王亶望确实“能力”出色,仅仅三年时间,上报的账面上便多了监粮600多万石,乾隆对王亶望的政绩非常满意。
实际上,王亶望根本没有按要求收取粮食,而是违反了规定折收了银两,他收取来的钱财,全部进了甘肃上下官员的腰包。
于是,全省官员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当上级派人来查存粮时,各级官员们在粮仓里面铺上木板,又在木板上撒上谷物,蒙混过关。
把戏没有戳穿,王亶望等人上报的收捐数目越来越多,三年时间里,甘肃省的赈灾粮达600万担,名列全国榜首。
实际上这些都是虚假数字,甘肃的仓库里没一粒粮食,灾民也没收到一粒救灾粮。
乾隆看到王亶望政绩卓著,提拔他为浙江巡抚。
乾隆五下江南,王亶望投其所好,大肆铺张,深得乾隆欢心,这时的王亶望官居二品,前途似锦。
1781年3月,甘肃河州回民起义,乾隆派亲信阿桂前往剿匪。
阿桂上报军情,称甘肃雨水太多,难以推进。
乾隆想起以往上报的甘肃连年旱灾,收取监生的赈灾粮都发放给了灾民,为何今年是瓢泼大雨?莫非有什么隐情?乾隆不仅疑心大起。
乾隆帝怀疑甘肃每年上报的旱情有假,命阿桂仔细查办。
果不出所料,阿桂很快就查清楚,甘肃连年上报朝廷的旱情有假,只为遮盖一件事实:王亶望收取监生的不是粮食,而是银子。
乾隆命人深查王亶望,又让接替王亶望出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汇报捐纳私自收取银子的情况。
王廷赞上奏折辩称:自己上任以后,规定纳捐只能交粮食,无奈没人报捐,只得按原来的规定收取银两。
乾隆指出:甘肃开捐,规定的就是收捐粮豆,哪能公开收取银两,而且这么大的事甘肃这么多官员竟无一人向朝廷汇报。
三天后,调查王亶望的奏折也到了,王亶望承认在办捐过程中确实有收银子一事,就这件事责问过下属,但想到万一有灾情了,收取的银子还能补购粮食,所以就不了了之了。
乾隆帝不接受王亶望这种说法。
到第四天,阿桂报甘肃雨多,无法采取军事行动,乾隆气得火冒三丈,接连给阿桂下几道圣旨:“甘肃这么多雨,却连年报旱灾,可见赈灾是假,贪婪是真!你一定给朕把这件事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阿桂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把王亶望等人在甘肃的贪腐行为查明上报,乾隆帝气愤地说:王亶望上下勾结,公开征收银两,而勒尔谨却和木偶一样,不管不问。
王亶望依靠下级兰州知府把全省的旱灾胡编乱造,下面的地方官吏更是共同贪腐,上下串通,肆无忌惮,造成如此之大的贪腐案。
乾隆下令斩杀王亶望,勒尔谨自尽,王廷赞斩监候。
甘肃官员追查出来的贪官100多人,前后被砍头的56人,后来免死流放的46人,其余的收监判刑。
经过此番审理,甘肃官员个个是贪官,上至总督,下至衙役,全省官员集体作案,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见的,乾隆当即停了甘肃捐监之事。
陈辉组被乾隆派上去查抄王亶望家产时,也出现了贪腐情况,他偷换玉器字画,侵吞银两130余万,乾隆赐他自尽。
至此,甘肃冒赈案彻底结束,涉案金额数量巨大,牵涉人员之广,惩罚手段之严,都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面对这种塌方式的违法犯罪行为,乾隆帝痛下杀手,斩杀、绞决、流放毫不手弱,甘肃官场“为之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