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的真相 ,跳脱「观念世袭」本能,杜绝成为「滥好人」

2020-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靠谱君

 

不担心孩子叛逆,养出自信下一代

  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都指出,我们的基本人格大多是由童年及青春期的环境塑造而成。例如,长期在缺乏父母关爱的情况下长大,或老是被父母丢着不管,这些都会导致那个人对爱产生强烈的渴望。

  反之,被父母过度保护,或在周遭人的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自尊心就会过强,会不时产生「我不能失去父母的疼爱」、「我不能让身边的人失望」这样的强迫性思维。若父母总是不尊重他的想法与判断,喜欢指手画脚说「你要这么做」、「不这么做不行」,造成他一再被压抑,也会造成这种倾向。

  还有一种是「爸妈宝」,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总觉得「爸妈说的都是对的,我自己的想法没有参考价值」。这些人深入思考、冷静判断的能力低落,所以容易感情用事,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

  青春期中常见的「叛逆期」,就是想从这些父母桎梏中逃离的本能。人到青少年会开始自主思考,想要摆脱父母控制,用自己的价值观活下去,所以会反抗父母。当然,也有没经历过叛逆期的孩子,但叛逆期其实是为了自立而做的准备,是必要之恶。

  如果能顺利度过叛逆期,便能摆脱父母的魔咒与束缚,确立自我,降低日后成为「滥好人」,把自己逼入绝境之风险。

  然而,面对孩子的反抗,很多父母都无法妥善处理。他们听不进孩子的说法,只是去压抑、忽略或讨好。

  无法处理的理由,大多是因为「滥好人」的父母也是「滥好人」。父母自己对爱的渴望也很强烈,自我肯定感也很低落,于是用了同样的方式对待、教育孩子--结果「世袭滥好人」便因此诞生。

  滥好人容易被再生产的主因之一,也在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登场。

  正如同前面所说的,「滥好人」因童年缺乏父母关爱,往往患有依恋障碍(Attachment Disorder )想讨周遭人喜欢的情绪也特别强烈。

  透过网络社交平台,他们能轻易获得他人的回馈。换言之,滥好人与网络社交平台简直是一拍即合,对迫切渴望爱的他们而言,这是极佳的工具。

  因此,他们会努力在微信或微博上展现生活有多么多姿多彩,在意「赞」的数目与有无留言,看见「赞」增加便感到安心。用微信时,他们不敢脱离群组,对已读不回还有罪恶感,所以总会立刻回复。这导致他们若不能时时刻刻检查网络社交平台便浑身不舒服,所以手上总是握着手机。

  然而,尽管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却只满足了与他人交流的安全感及自尊心,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长进,因此人生往往也没变好。

  尤其是喜欢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刊登长文的人,他们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肯定或者无法全力以赴而缺乏自我实现感。

  因为没有「自我」,便以为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吐露自己的想法、借此获得周遭人认同,就是自己的价值。

  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为了满足受人认同的渴望,十分依赖网络。就像酒精成瘾一样,为了填满空荡荡的自己,不断追求新的刺激。

  网络成瘾、酒精成瘾与手机成瘾,都是脑部疾病。现在有愈来愈多的小孩因为玩智能手机变得脾气暴躁。近年来,由智能装置引发的家庭问题,正渐趋严重。

  为什么滥好人会被再度生产呢?因为愈来愈多父母依赖智能手机、忽略小孩。于是便出现了妈妈过度沉迷智能手机,即便婴儿在哭,表达「我需要妈咪陪我」,母亲也照样无视的现象。

  若在心智发育的阶段,亲子间感情连结太过脆弱,孩子在家庭中对自己的存在就会缺乏安全感,变得无法相信自己,也无法依赖父母,更不晓得该怎么和双亲沟通。

  渐渐的,他们便成了不懂得将心比心、企图控制他人,或者会一直压抑情感的人。像这样因为智能手机而大量产生出有依赖障碍孩童的情况,是极有可能的。

  孩子在不晓得如何与父母接触的背景下长大,成人后即便有了自己的孩子,一样也不晓得如何和孩子相处。再加上他们对爱的渴望,让他们同样在寻求周遭人的认同,继续扮演「滥好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