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倾听/如何锻炼自己的听力
看了李笑来先生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觉得他写的关于交流的部分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于是进行一些整合和分享。
主观臆断,不仅仅会出现在阅读中,也会出现在听力中,特别是在容易走神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模式拼接能力,把零散信息按照自己想的方式一种自以为有意义的方式拼接起来。其实倾听也是需要训练的,包括母语的听力。
人在理解/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往自己已知的东西上靠,调动已知的信息去进行匹配。这个时候判定类知识就很重要了。判定类知识:能够用于鉴定获得的信息的有效性的知识。因此,判定类知识会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不断收集、整理、修正自己的判定类知识,就好像是为自己织一张网,滤掉无效的部分。
真正有效的倾听最需要克制的是过早质疑。①如果要讲的内容比较复杂,讲清楚就会需要更长时间,过早的质疑会打断说话者的进度和节奏②克制住自己的疑惑,听完,大部分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疑问得到了回答③在整个讲话中过早质疑其实是最容易的,也是最容易给质疑者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的④过早质疑会让人处在一个排斥的状态,与排斥相反的状态是接收,比较排斥和接收,接收可能影响会小一点,只要不是接收所听到的一切信息。
倾听的过程中大脑需要做什么:回顾和预测。
为了记住知识,在听的时候反复回顾是很重要的。与阅读不同,听是没有文本的,要想回顾是没法回头翻看的,只有依靠记忆/记录。鉴于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记忆力,我们需要认清这个现实并积极记笔记/拍照,用这些方式去回顾也是极好的。
至于预测,其实是在对说者的内容进行判断和思考,①可以迅速集中注意力②检测自己对于说话内容的理解③可以“听”(想)到更多的东西
倾听的过程中肢体/嘴需要回应什么:
对话涉及到说和听两方,但听其实不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听者的回应对于说者有很大的意义,如何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态度回应就很关键了。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了一些句式,“那你的意思是”和“你的意思是不是就有细微的差别。前者武断的意味更明显,而后者更多的是为了确认信息。因此听者在该向说者确认信息的时候就不应该用武断的语气去打消说者的积极性,也最好不要在说者需要回应的时候表现得意兴阑珊。
看上去很难,但是习惯了以这套模式听的人会觉得习以为常,并常常让说者有“我怎么会说这些”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