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进阶指南得到APP专栏文章思考笔记

得到大咖万维钢:逆袭吧,文科生!

2017-12-17  本文已影响4人  进化论evo

文/Henry

现在大学都在讲通识教育,许多学校都开启了一系列的专业、课程来培养大家的那种所谓的基本素质,殊不知在今天“专才和通才谁更好、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命题下,哪个是答案?

现如今,人们往往认为:“全面意味着学的比较浅,专一意味着学的比较深入”。

今天,我们追根溯源。让作为通识教育的理论源头——自由技艺,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通识教育。

自由技艺(liberal Arts)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自由人教育”,是帮助人更加智慧,摆脱意识形态和思想奴役的公民教育。

在得到专栏里面,有很多老师都写过“自由技艺”相关关的话题,其中万维钢老师在专栏《精英日课》里对这个话题的解释我觉得最精辟。他将自由技艺分为了三个方面:

第一点,批判性思维。所谓的“批判性思维”,说的是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也就是看一个人能不能独立思考。

比如说,秦朝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但历史课上学习的重点可能是告诉你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或者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这些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这就不叫批判性思维。

想要做到批判性思维,最好你得自己提出一个说法,然后找各种证据来支持你。就算是你看别人的分析,也要对这个分析进行重新审视,他有没有足够的证据?逻辑链条完整吗?有没有偏见?反对他的人说的有没有道理?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你必须要自己做判断。如果你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都能做到批判性思维,那你才算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第二点,交流。我们今天也知道很多交流的知识,比如说服力、影响力、修辞技巧、演讲技巧等。

其中万维钢老师在文章里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风格”。风格是一种很人性化的东西,它的反义词是“机械化”。

比如,同样一个笑话,有人讲了效果很好,但是如果你照着学一遍,就不会再有那样的效果,这是因为你只是在机械地模仿,没有自己的个人风格。

所以你想要说服别人,就要有自己说服别人的风格,不能像机器人一样,没人愿意听机器人的,大家都喜欢有风格的人。

不过,有个性不等于任性。你只有通过自由技艺的训练,对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人性是怎么回事儿,掌握各种套路,才能非常自然地跟别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有风格的人,不管是引经据典,还是吹拉弹唱,几句话就能打开局面,这就是学习过自由技艺的作用。

第三点,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指的是在复杂世界中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问题的难点,不是说你怎么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自由技艺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计算机科学的术语,叫做“模式识别”。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说法,叫做“定性”。

万维钢老师将他的这门课定义为“文科生的反击”(用文理来区分我觉得可能并不是很合适,但是作为领域或者说是学科来说,这样区分确实是最准确的)我觉得还是比较合适的。

自从有了文理科的区分之后,理科就成了技能化的代名词,他们被冠以这样的缺点——“被技能化驯服”。

因为在大学时选择了某个专业技能,因此大多数人的命运和未来发展就固化于此,并且只围绕该技能生活,若不幸遇上技术跃进的革命,可能就成了被时代淘汰的不幸者。

相较于理科生,文科生被大多数人歧视,他们被定义为“没有一技之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人,因而只能做一些耍嘴皮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自由技艺”给了文科生反击的空间。

虽然他们在大学时常常从事那些“看不见未来”的工作,就像是那些飘渺未知的就业状况。但是时代在变化,我们也处在复杂的时代,文科生的优势力随之而然凸显出来了。

“自由技艺”让新的工具、新的资源得到了善用,而那些缺乏转化能力的人的结果就像是好多人所说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其实并不是知识没有用了,而是知识迁移、知识转化的能力缺乏,未来在变化,不仅是知识重要,连接人与人(人际交流的能力)、连接人与机器(自我学习的能力)、连接机器与机器(学习转化的能力)的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招鲜吃遍天”的情况越来越受到复合式人才的大量涌现的冲击,今后的时代越来越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知识迁移性人才“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只有掌握知识迁移能力、快速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能够快的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